胡銓簡介和詩詞大全

胡銓(1102年—1180年),字邦衡,號澹庵。吉州廬陵薌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人。南宋愛國名臣、文學家,廬陵“五忠一節”之一,與李綱、趙鼎、李光並稱“南宋四名臣”。建炎二年(1128年),胡銓登進士第。初授撫州軍事判官,他招募鄉丁,助官軍捍禦金軍。後除樞密院編修官。紹興八年(1138年),秦檜主和,胡銓抗疏力斥,乞斬秦檜與參政孫近、使臣王倫,聲振朝野。但遭除名,編管昭州,移謫吉陽軍。秦檜死後,內移衡州。宋孝宗即位,復任奉議郎,知饒州。歷國史院編修官、兵部侍郎,晚年以資政殿學士致仕。淳熙七年(1180年),胡銓去世,追贈通議大夫,諡號“忠簡”。著有《澹庵集》等傳世。


查看所有胡銓的詩詞 / 名句

人物生平

早立卓然  胡銓自小潛心學問,強記博覽。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在淮海策問進士,胡銓對御題問“治道本天,天道本民”,回答說:“湯、武順從民衆而興起,桀、紂順應天道而滅亡。現在陛下起於干戈鋒鏑之間,外亂內訌,而策問臣下數十條,都質問於天道,而不傾聽民衆呼聲。”又說:“現在的宰相不比過去的晏殊,樞密、參政又不是過去的韓琦、杜衍、范仲淹。”答問長達一萬多字,高宗看到而驚異,打算把他列爲第一名,有人忌恨他的耿直,移爲第五名。授職撫州(今江西撫州市)軍事判官,未上任,恰逢隆佑太后(孟皇后)爲避金兵逃到贛州,金兵隨後追擊,胡銓以漕司檄文統攝本州幕僚,召募鄉丁輔佐官軍抵禦,受賞轉承直郎。服父喪,從鄉先生蕭楚學習《春秋》。

  紹興五年(1135年),張浚設都督府,辟舉胡銓任湖北倉屬,胡銓沒有赴任。有詔令到都堂審察,兵部尚書呂祉以賢良方正推薦他,獲高宗賜對,任樞密院編修。

乞斬秦檜  紹興八年(1138年),金國派遣張通古、蕭哲二人作爲“江南詔諭使”,攜帶國書,在王倫的陪同下,來到南宋都城臨安進行和談。金使態度極其傲慢,目中無入,對南宋當局百般侮辱。但高宗和秦檜一味苟且偷安,不惜卑躬屈膝與金使議和。此舉激起了朝中大多數大臣與全國軍民的義憤,紛紛起來反對。胡銓反對議和最爲激烈,他上書高宗,對金國議和的陰謀進行揭露,而且要求高宗斬秦檜、王倫、孫近的頭。他還表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他寧願投東海而死,也決不在小朝廷裏求活。

  胡銓這篇奏疏一經傳出,立即產生強烈反響。宜興進士吳師古迅速將此書刻版付印散發,吏民爭相傳誦。金人聽說此事後,急忙用千金求購此書,讀後,君臣大驚失色,連連稱“南朝有人”、“中國不可輕”。

  奏疏上報之後,秦檜認爲胡銓狂妄兇悖,鼓衆劫持,詔令除名,貶送昭州(今廣西省平樂縣)管制,並降詔傳告朝廷內外。給事中勾龍如淵、諫議大夫李誼、戶部尚書李彌遜、侍御史鄭剛中等人紛紛想方設法出面營救,秦檜迫於公論,只得改派胡銓去廣州監管鹽倉。

甘心流竄  紹興九年(1039年),改爲籤書威武軍判官。

  紹興十二年(1142年),諫官羅汝楫彈劾胡銓飾非橫議,詔令除名,貶送新州(今廣東新會縣)管制。

  紹興十八年(1148年),新州守臣張棣攻訐胡銓與賓客唱酬對答,誹謗怨恨朝廷,胡銓再被貶至吉陽軍(今海南省崖縣崖城鎮)。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秦檜死,胡銓量移至衡州。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胡銓獲准隨意居住。

屢議朝政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胡銓復職奉議郎、知饒州。孝宗召他入對,胡銓上奏修德、結民、練兵、觀釁四事。孝宗說:“朕很早就聽說你耿直誠實。”任命他爲吏部郎官。

  隆興元年(1163年),遷任祕書少監、擢任起居郎。針對自隆興北伐失敗後朝中的議和之風,胡銓多次上表予以反對。

  當時發生旱災、蝗災和星變,孝宗下詔垂詢政事缺失,胡銓應詔上書數千言,全篇引用《春秋》記載災異的方法,論述政令缺失的情況有十種,而上下情不合的情況也有十種,並說:“堯、舜四目明白,四耳通達,雖有共、鯀之亂,不能堵塞。秦二世以趙高爲腹心,劉邦、項羽橫行而沒有聽說;漢成帝殺死王章,王氏移鼎而沒有聽說;漢靈帝殺死竇武、陳蕃,天下崩潰而沒有聽說;梁武帝信任朱異,侯景斬關奪隘而沒有聽說;隋煬帝信任虞世基,李密稱帝而沒有聽說;唐明皇驅逐張九齡,安、史包藏禍胎而沒有聽說。陛下自從即位以後,號召延攬賓客,與我同時召來的張燾、辛次膺、王大寶、王十朋,現在張燾已離開朝廷了,辛次膺離開朝廷了,王十朋離開朝廷了,王大寶也將離去,只有臣還在。以言論爲避諱,而想堵塞災異的根源,臣知道必然不能做到。”

  胡銓又說:“過去周世宗被劉旻擊敗,周世宗處斬敗將何徽等七十人,軍威大震,果然打敗劉旻,奪取淮南,撫定三關。一天之內處死七十位將領,哪裏還有將領可以使用?但周世宗終能恢復失地,這難道不是因爲無能懦弱的人離開,而勇敢的人出來了嗎?近來宿州之敗,將士死於敵手的佈滿原野,而敗軍之將以得到的金銀賄賂權貴以求得自解,上天以災異昭示人們,陛下必須信賞必罰以順應天道變化。”他又談論臺諫官說:“今朝廷大臣以箴默不言爲賢,取悅陛下爲忠,導致唐德宗時‘賣直’那樣的事發生,正所謂‘一言喪邦’。”孝宗說:“不是你,我聽不到這些話。”

  金朝請求和議,胡銓說:“金朝知道陛下銳意恢復中原,因此用好話欺騙我,希望絕口不要說‘和’字。”孝宗將邊防事宜全部交付張浚,而王之望、尹穡等人專主議和排擠張浚,胡銓當廷斥責他們。胡銓兼任權中書舍人、同修國史。張浚兒子張軾被賜金紫,胡銓收繳上奏,認爲不應當這樣對待勳臣子弟。張浚與胡銓交情深厚,胡銓不顧忌這一點。

  十一月,孝宗就戰和問題向朝臣徵求意見,與會的十四人中,力主和議的佔一半,模棱兩可的佔一半,反對議和的不過胡銓一人。朝廷任命他爲宗正少卿,胡銓請求外任,沒被允許。

  早先,金將蒲察徒穆、大周仁以泗州地投降,蕭琦率兵一百人投降,詔令都授予他們節度使。胡銓說:“接受投降自古以來都是件棘手的事情,六朝七次得到河南地區,但很快又都喪失;梁武帝時侯景將河南地區來投降,不久臺城淪陷;本朝政和、宣和年間,郭藥師從燕雲來投,不久成爲中國禍患。現在金朝三大將前來歸附,給予高官厚祿,優待他們的部隊,以維繫中原民心,是不錯的。但讓他們駐在都城附近,萬一他們包藏禍心,作爲內應,將來會後悔莫及,希望不要任命他們掌管兵權,把他們的部衆遷移到湖、廣地區以杜絕後患。”

  隆興二年(1164年),胡銓兼任國子監祭酒,不久任權兵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八月,孝宗因災異避住偏殿減少膳食,詔令廷臣議論政事缺失和當前急務。胡銓認爲救災是當務之急,同金講和是政事缺失,認爲“今日之議若成,則有可吊者十;若不成,則有可賀者亦十。”並舉“十吊”之事,再次反對議和。

  當時,金兵向商、秦之地進發,楚荊、昭關、滁等地先後失守,只有高郵守臣陳敏頑強地拒敵於射陽湖(今江蘇東部)。形勢十分危急,胡銓受命以本職措置浙西、淮東海道。一面上表彈劾擁兵不救的大將李寶,敦促他迅速出師救援;另一方面又親自帶兵上前線抗金。時值嚴冬臘月,河水凍結,胡銓身先士卒,手持鐵錘下河擊冰。將士們深受鼓舞,一鼓作氣,奮勇作戰,終於擊退了金兵的入侵。許久後,提舉太平興國宮。

  乾道初年,胡銓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知漳州,改任泉州。上朝奏事,留任工部侍郎。入朝對策,說:“少康以一旅之師恢復夏禹基業,今陛下富有四海,不只一旅,而即位已經九年,恢復過去基業的效果還未顯著。”又說:“天下多水旱災害,左右不上報,這是爲國謀畫者的過錯,應該命令有關部門迅速做好防災準備。”請求退休。

  乾道七年(1171年),任寶文閣待制,留經筵。請求離職。以敷文閣直學士出外任宮觀官。辭行時,還以歸還陵寢、恢復故疆上言,孝宗說:“這是朕的志向。”並問他回到哪裏,胡銓說:“回到廬陵,臣以前在嶺海曾經訓解經書,想寫成此書。”孝宗特賜通天犀帶以示寵榮。

  胡銓歸去後,獻上所著《易》、《春秋》、《周禮》、《禮記解》,孝宗詔令收藏於祕書省。不久復任原官,升龍圖閣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轉提舉玉隆萬壽宮,進爲端明殿學士。

歸家長逝  淳熙六年(1179年),召胡銓歸經筵,胡銓以疾病極力推辭。

  淳熙七年(1180年),胡銓已屆七十八歲高齡,疾病纏身,不能再上朝,孝宗准許他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致仕。五月,胡銓病危,彌留之際,仍口授遺表,悖悖期望孝宗“捨己爲人,安民和衆”,牢記家仇國恨,收復失地。他自己則願學習唐代安史之亂時忠貞殺敵、以身殉國的張巡,“爲厲鬼以殺賊,死亦不忘!”就在忠君愛民、殺敵報國囑咐聲中,胡銓溘然辭世。孝宗聞訊後,特贈通議大夫。

  淳熙十三年(1186年),追諡“忠簡”。▲

軼事典故

  相傳古時,這兒是一馬平川的河谷地,土地肥沃而物產不豐,原因是河兩岸每年都要遭遇幾次洪澇襲擊。洪水來時,澤國一片,淹沒莊稼,沖毀房屋,百姓四處逃荒,災民苦不堪言。一代代繁衍生息在這裏的人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爲制服洪魔,使百姓免遭洪災之苦,大家投工投勞,聯手在瀧江邊修築了一道小小的河堤。胡銓天資聰明,從小篤學,常聽其父講大禹治水的故事,深知家鄉民衆的疾苦,今聞百姓修堤,年幼的胡銓也爲之振奮,經常徒步五六里路去修堤工地,爲鄉親們送送茶水,鼓鼓幹勁。當胡銓看到不高的河堤就在眼前時,情不自禁跨上堤,對着空曠的田野吟唱開了,傾訴積壓心頭的憐民之情,抒發愛鄉之感。說也奇怪,胡銓走過的這段河堤竟慢慢“長”高了些許。民工們見此情景,連忙跪下驚呼:“文曲星下凡了……!”豈料,胡銓卻摸不着頭腦,嚇得趕緊跳下堤來,逃也似地離去。

  胡銓在書香門第的薰陶下,能詩善賦,出口成文,說出的話像先天造就,有很強的預見性,且能美夢成真。鄰里鄉親都說他才學超衆,金口玉言,日後定是棟樑之材。一次他經河堤去當時屬吉水的富灘做客,巧遇一位雲遊的和尚去富灘上游的龍王廟取經。兩人同行於剛修的這段矮堤上。該和尚見堤雖長但不高,便隨意道:“擡腳在廬陵(即吉安縣),落地是吉水”。胡銓由衷敬佩鄉親們的勞動,但見和尚睥睨河堤,很是不滿,可又不好與父輩年齡相仿的和尚爭辯,也脫口一句:“去時跨長堤,返期攀天梁”來回敬和尚。和尚見小小年紀的胡銓出口不凡,莊重而不失體面,尊重而不失矜持,內心喜歡上了這小胡銓。一路上兩人一唱一和,談天說地,見物話物,遇人談人,就事論事,暢抒己見,忘年之交隨之結成。

  這天晚上睡到半夜,胡銓做了個神奇的夢,只見星光燦爛的天際突然間烏雲涌來,電閃雷鳴,狂風大作,有倒海傾江之勢,具天翻地覆之態。睡夢中胡銓見兩路天兵天將爲爭奪空間勢力範圍,在天際間大動干戈,直打得天昏地暗,人仰馬翻,還各不相讓,最後把天堂大殿上的一根梁木給掀了下來,天堂大廈頃刻坍塌。過了很久,梁木落在河堤上,頓覺地動山搖,震撼環宇。又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河堤變成了大山,堤下良田變成了梯田,山間水塘變成爲山中小湖,山上林木繁茂,鬱鬱蔥蔥,山間鳥語花香,流水潺潺,好一個世外桃源美景展現在眼前。

  胡銓一覺醒來,甚感奇怪,便將夢境告訴村民。大夥結伴趕到河堤邊去察看,果如胡銓所述,哪裏有什麼河堤,分明是一座真真實實的大山,百姓們便將它稱作“天梁山”。此名一直留傳至今。天梁山不僅能夏抵濤擋洪,冬抗滾滾寒流,還爲當地提供了森林資源。據說1945年已投降的日本鬼子順天梁山腳而行,天梁山像一塊天然屏障擋住了鬼子東進北行之路,使山北的百姓免遭鬼子的獸行騷擾。天梁山成了百姓眼中的寶山。

  十年後,胡銓鄉試中舉。忘年之交的和尚瞭解到這一情況後,更認爲胡銓絕非凡人,並對早年小看河堤之事內疚不已,爲表愧意而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寺廟,並自爲第一任主持。誠心的和尚把寺廟操持得有模有樣,遠近聞名,因此四面香客絡繹不絕,八方騷人蜂擁而至,香火盛極一時。 ▲

評價

  胡銓的—生是忠誠的、正直的、愛國的—生,正如他在《乾道三年九月宴罷》一詩中所寫:“久將忠義私心許,要使奸雄怯膽寒。”胡銓被流放23年,但始終堅持抗金、反對議和,愛國之情長存,不愧是我國曆史上又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者。他的事蹟和精神當與岳飛、文天祥一樣,永垂青史。爲了紀念胡銓,人們把他與歐陽修、楊邦義、周必大同譽爲“廬陵四忠”,並修有胡忠簡公祠、“五公祠”等。

  胡銓的一生,始終堅持抗金,反對議和。爲了保全國家的完整,人民生活的安寧,他不辭辛苦,上下奔波,胡銓的這種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操在廣大人民心中永不磨滅。胡銓晚年定居家鄉青原山南麓。死後,諡“忠簡”。著有《澹庵文集》100卷、《澹庵詞集》。2000年元月,江西省的新聞媒體搞了一次很有價值的“千年回眸”,選評本省千年之中最傑出的十位歷史名人。胡銓被評爲“脖子最硬的人”。 ▲

更多胡銓的名句

浩歌箕踞巾聊岸。
欲命巾车归去,恐豺狼当辙。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
杜门不出长苍苔,令我天涯心独苦。

更多胡銓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