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復仇議

柳宗元
柳宗元 (唐代)

  臣伏見天后時,有同州下邽人徐元慶者,父爽爲縣吏趙師韞所殺,卒能手刃父仇,束身歸罪。當時諫臣陳子昂建議誅之而旌其閭;且請“編之於令,永爲國典”。臣竊獨過之。   臣聞禮之大本,以防亂也。若曰無爲賊虐,凡爲子者殺無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亂也。若曰無爲賊虐,凡爲理者殺無赦。其本則合,其用則異,旌與誅莫得而並焉。誅其可旌,茲謂濫;黷刑甚矣。旌其可誅,茲謂僭;壞禮甚矣。果以是示於天下,傳於後代,趨義者不知所向,違害者不知所立,以是爲典可乎?蓋聖人之制,窮理以定賞罰,本情以正褒貶,統於一而已矣。   向使刺讞其誠僞,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何者?若元慶之父,不陷於公罪,師韞之誅,獨以其私怨,奮其吏氣,虐於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問,上下蒙冒,籲號不聞;而元慶能以戴天爲大恥,枕戈爲得禮,處心積慮,以衝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執事者宜有慚色,將謝之不暇,而又何誅焉?   其或元慶之父,不免於罪,師韞之誅,不愆於法,是非死於吏也,是死於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執而誅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議曰:“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仇,其亂誰救?”是惑於禮也甚矣。禮之所謂仇者,蓋其冤抑沉痛而號無告也;非謂抵罪觸法,陷於大戮。而曰“彼殺之,我乃殺之”。不議曲直,暴寡脅弱而已。其非經背聖,不亦甚哉!   《周禮》:“調人,掌司萬人之仇。凡殺人而義者,令勿仇;仇之則死。有反殺者,邦國交仇之。”又安得親親相仇也?《春秋公羊傳》曰:“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此推刃之道,復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斷兩下相殺,則合於禮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愛死,義也。元慶能不越於禮,服孝死義,是必達理而聞道者也。夫達理聞道之人,豈其以王法爲敵仇者哉?議者反以爲戮,黷刑壞禮,其不可以爲典,明矣。   請下臣議附於令。有斷斯獄者,不宜以前議從事。謹議。

駁復仇議翻譯

我瞭解到天后在位的時候,有個同州下邽人叫徐元慶,他的父親徐爽被縣吏趙師韞殺害,最後他親手殺死了仇人,然後捆綁自己投案認罪。

當時的諫臣陳子昂建議處死他,同時在他的家鄉表彰他;並且請求“將此列入律令,永遠作爲國家的法典”。

我個人私下裏認爲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我聽說禮教的根本目的是防止動亂。

如果說不許殺人施暴,那麼凡是做兒子的殺了人就一律處死而不能赦免。

刑罰的根本目的,也是爲了防止動亂。

如果說不許殺人施暴,那麼凡是當官的殺了人就一律處死而不能赦免。

它們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其具體運用卻不同,表彰和處死不能同時施行。

處死應當表彰的人,這叫做濫用刑罰;褻瀆刑罰太過分了。

表彰應當處死的人,這叫做超越本分;破壞禮教太嚴重了。

如果真的把這種做法告示天下,傳給後代,那麼追求正義的人就不知道該何去何從,躲避禍害的人就不知道該如何立身,把這個作爲法典可以嗎?大概聖人的制度,是深入探究事理來確定賞罰,依據人情來端正褒貶,統一於一個標準而已。

假使能仔細考察、推究案件的真假,審覈案件的是非曲直,追溯案件的根源,那麼刑罰和禮教的運用,就會界限分明地分開了。

爲什麼呢?如果徐元慶的父親,不是因爲犯了公罪,而趙師韞的處死他,只是因爲私人的怨恨,發泄他當官的氣焰,殘害無辜,州郡長官不知道他有罪,司法官不知道加以審問,上下矇蔽欺騙,喊冤的聲音也聽不到;而徐元慶卻能把與仇人不共戴天視爲極大的恥辱,把枕着兵器等待報仇視爲符合禮教,處心積慮,最終衝擊仇人的胸膛,堅決地剋制自己,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這是堅守禮教並且施行正義啊。

負責此事的人應該感到羞愧,忙着謝罪都來不及,又怎麼能處死他呢? 如果徐元慶的父親,不能避免犯罪,趙師韞的處死他,也沒有違背法律,那麼他就不是被官吏害死的,而是被法律處死的。

法律難道可以仇恨嗎?仇恨天子的法律,而殺害奉行法律的官吏,這是悖逆傲慢而凌駕於皇上之上啊。

逮捕並處死他,這是用來端正國家的法典,又怎麼能表彰呢? 而且陳子昂的建議說:“人一定都有兒子,兒子一定都有父母,因爲親愛自己的親人而互相仇殺,這種混亂誰來解救?”這是對禮教太迷惑了。

禮教所說的仇,大概是那些冤屈壓抑沉痛而無處申訴的情況;不是指觸犯了法律,犯了死罪。

卻有人說“他殺了人,我就殺他”。

不分辨是非曲直,只是以少欺多、以弱凌強罷了。

這是違背經典、背離聖人的教誨,不是太嚴重了嗎! 《周禮》上說:“調人,負責調解衆人的仇怨。

凡是殺人而符合義的,就命令他不許報仇;如果報仇就處死。

有反過來殺死對方的,全國都把他當作仇人。

”又怎麼會有因爲親愛自己的親人而互相仇殺呢?《春秋公羊傳》上說:“父親不應被處死而被處死,兒子報仇是可以的。

父親應被處死,兒子報仇,這是輾轉相殺的道理,報仇不能消除禍害。

”現在如果根據這個來判斷雙方互相殘殺的案件,就符合禮教了。

況且不忘報仇,這是孝;不惜一死,這是義。

徐元慶能夠不超越禮教,遵守孝道、踐行正義,這一定是個通達事理並且懂得道理的人啊。

通達事理、懂得道理的人,難道會把王法當作自己的仇敵嗎?那些議論的人反而要處死他,褻瀆刑罰、破壞禮教,他們不能作爲法典,這是很明顯的。

請把我的建議附在律令之後。

有判決這類案件的,不應該按照以前的建議來處理。

恭敬地呈上我的建議。

更多柳宗元的名句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若爲化得身千億,散上峯頭望故鄉。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迸籜分苦節,輕筠抱虛心。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

更多柳宗元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