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论

苏洵
苏洵 (宋代)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管仲论翻译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抵御夷狄,终其一生齐国都很富强,诸侯不敢背叛。

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任用,齐桓公在混乱中去世,五位公子争夺君位,灾祸蔓延,一直到齐简公,齐国没有安宁的年份。

功业的成就,不是在成功的那一天才成就的,一定有它起始的缘由;灾祸的产生,不是在产生的那一天才产生的,也一定有它开始的征兆。

所以齐国的太平,我不说因为管仲,而说因为鲍叔牙。

等到它混乱的时候,我不说因为竖刁、易牙、开方,而说因为管仲。

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他们本来就是祸乱国家的人,只是任用他们的,是齐桓公。

有了舜而后才知道放逐四凶,有了孔子而后才知道除掉少正卯。

那齐桓公是什么样的人呢?只是因为让齐桓公能够任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

管仲病重的时候,齐桓公询问他谁可任相。

在那个时候,我料想管仲将会推举天下的贤能之士来回答。

但他的话却不过是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合人情,不可亲近罢了。

唉!管仲认为齐桓公果真能不任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多年,也知道齐桓公的为人吧?齐桓公耳朵没有停过听音乐,眼睛没有停过看美色,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不能满足他的欲望。

他起初之所以不任用他们,只是因为有管仲在。

一旦没有了管仲,那么这三个人就可以弹去帽子上的灰尘,相互庆贺了。

管仲认为临死前的话能够束缚住齐桓公的手脚吗?齐国不担心有这三个人,而担心没有管仲。

有管仲,那么这三个人,只是三个普通人罢了。

不然,天下难道缺少像他们这样的人吗?即使齐桓公侥幸听从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而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除掉他们吗?唉!管仲可以说是不懂得根本啊。

借着齐桓公的询问,推举天下的贤能之士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即使死了,而齐国也不算是没有管仲了。

还担心什么这三个人呢?不说也可以明白。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更强大的,晋文公的才能,超不过齐桓公,他的臣子又都赶不上管仲;齐灵公的暴虐,比不上齐孝公的宽厚。

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沿袭晋文公的余威,还能够成为诸侯的盟主一百多年。

为什么呢?他们的国君虽然不贤能,但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

齐桓公一死,齐国就一塌糊涂,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他只依靠一个管仲,而管仲却死了。

天下从来不曾没有贤能的人,大概是有有作为的大臣而没有贤明的君主吧。

齐桓公在世的时候,却说天下不再有管仲这样的人,我不相信。

管仲的著作中,有记载他临死时谈论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且各自指出他们的短处。

这是他心里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足以托付国家。

而且又预料到自己将要死去,那么他的著作荒诞虚妄就不值得相信了。

我看史鰌,因为不能推荐蘧伯玉,而斥退弥子瑕,所以才有死后的劝谏。

萧何将要死的时候,推举曹参来代替自己。

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这样啊。

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

贤能的人不悲哀自己的死亡,而担忧国家的衰败,所以一定要再有贤能的人,然后才可以死去。

那管仲,为什么要死去呢?

管仲论-苏洵的相关图片

管仲论-苏洵

更多苏洵的名句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更多苏洵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