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自晋始,盖因其风俗之清而流之于妍。降而六代,又以其习尚之笃而溺之于专。维唐设科,身判书言。作成自初,欧褚争先,薛靓张颠,颜真迎便。中世而后,虽经生楷隶,犹得以扬镳而鸣鞭。五季日卑,吾宋兴焉。士以德进,舍艺之偏。既窒其进取之涂,故世之以书名家者,皆不杂以人而纯乎天。更八叶之豫丰,乃设学而详延。有芾者出,集其大全。盖繇羲献而来,溯崇观而前,或营萃以拔棘,或宫墙而及肩,或小醇而大疵,或舍正而取权。六书之统,殆所谓芾之死不得其传也。巘巘乔岳,洋洋大川,草木风云,波涛蛟鼋。我系此评,其然岂然。较三十里,后八百年。
谈论书法从晋代开始,大概是因为那时的风俗清正而使书法流于妍美。
到了六朝,又因为当时的习尚笃实而沉溺于专一。
唐代设置科举,亲自判别书法言辞。
从一开始就进行创作,欧阳询、褚遂良争先,薛稷、张旭,颜真卿也顺应时势。
到了中期以后,即使是经生的楷书、隶书,还能够扬鞭奋蹄。
五代时期日益卑下,我们宋朝兴起。
士人凭借品德晋升,舍弃技艺的偏颇。
既然阻塞了他们进取的途径,所以世上以书法成名的人,都不夹杂人为的因素而纯粹出于天然。
历经八代的充裕,于是设立学校并广泛延请人才。
有米芾出现,集书法之大全。
大概是从王羲之、王献之传承而来,往上追溯到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以前,有的精心聚集如同拔去荆棘,有的如宫墙般高大,有的小处醇正而大处有瑕疵,有的舍弃正道而采用权变之法。
六书的传统,大概可以说在米芾死后就没有得到传承了。
高高的山岳,广阔的大川,草木风云,波涛和蛟龙龟鳖。
我写了这篇评论,是这样又是不是这样呢。
相差三十里,在八百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