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昶[chang](919年―965年7月12日),初名孟仁贊,字保元,祖籍邢州龍崗(今河北邢臺沙河孟石崗),生於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末代皇帝。
[元](約公元一三一七年前後在世)名、裏、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元仁宗延佑中前後在世。工曲,太平樂府中選錄甚多。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於“詞林英傑”一百五十人之中。明·李開先評元人散曲,首推張可久、喬吉,次則舉及查德卿(見《閒居集》卷五《碎鄉小稿序》),可見其曲名較高。其散曲作品內容有弔古、抒懷、詠美人傷離情之類,風格典雅。
李羣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縣仙眠洲有古蹟“水竹居”,舊志記爲“李羣玉讀書處”。李羣玉極有詩才,他“居住沅湘,崇師屈宋”,詩寫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羣玉傳》稱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關於他的生平,據《全唐詩·李羣玉小傳》載,早年杜牧遊澧時,勸他參加科舉考試,並作詩《送李羣玉赴舉》,.但他“一上而止”。後來,宰相裴休視察湖南,鄭重邀請李羣玉再作詩詞。他“徒步負琴,遠至輦下”,進京向皇帝奉獻自己的詩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覽”其詩,稱讚“所進詩歌,異常高雅”,並賜以“錦彩器物”,“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後辭官迴歸故里,死後追賜進士及第。
李昌齡(937—1008)北宋宋州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字天錫。太平興國進士。累官知廣州,不能清廉自守,代還,建議舶貨不宜全部官買官賣,部分劣貨當聽商舶自賣。淳化三年(992),爲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進參知政事。坐與王繼恩交結,罷政,貶官。後知梓州、河陽府等。
郡望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玄宗開元間宰相裴耀卿之子。官至通事舍人。事蹟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上》、《金石萃編》卷一〇六《裴耀卿碑》。《全唐詩》存詩2首,其中《隔壁聞奏伎》一首,實爲南朝陳蕭琳詩。
許圉師,唐大臣。安州安陸人(今湖北安陸)人,許紹少子,先世自梁末徙至北周。許圉師進士出身,博學多才。顯慶二年,累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修國史。龍朔中四遷爲左相。後貶爲相州刺史(今河南臨漳縣,又一說是貶襄州)。司憲楊德裔因徇私被流放庭州。圉師在相州時,政存寬惠,嘗有官吏犯贓事露,圉師不令推究,但賜《清白詩》以激之,犯者愧懼,遂改節爲廉士,其寬厚如此。上元中,再遷戶部尚書。儀鳳四年卒,贈幽州都督,陪葬恭陵,諡曰“簡”,並陪葬乾陵。有子許文思。許圉師的孫女許紫煙(一名許萱),是李白的第一個妻子.。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姚崇文武雙全,歷仕則天、中宗、睿宗三朝,兩次拜爲宰相,併兼任兵部尚書。他曾參與神龍政變,後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貶爲刺史。唐玄宗親政後,姚崇被任命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進拜中書令,封梁國公。他提出十事要說,實行新政,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被稱爲救時宰相。姚崇執政三年,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721年(開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贈揚州大都督,賜諡文獻。
崔國輔,唐代詩人。吳郡(今蘇州)人,一說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歷官山陰尉、許昌令、集賢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等職。天寶十一載(752),因受王鉷案牽連被貶爲竟陵司馬。與陸鴻漸交往,品茶評水,一時傳爲佳話。事蹟散見《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事》卷一五、《唐才子傳》卷二。國輔詩以五絕著稱,深得南朝樂府民歌遺意。殷璠《河嶽英靈集》雲:“國輔詩婉孌清楚,深宜諷味。樂府數章,古人不及也。”原集至宋代已佚。
郭震一般指郭元振。郭元振(656年-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貴鄉(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人,唐朝名將、宰相。郭元振進士出身,授通泉縣尉,後得到武則天的讚賞,被任命爲右武衛鎧曹參軍,又進獻離間計,使得吐蕃發生內亂。唐玄宗驪山講武,郭元振因軍容不整之罪,被流放新州,後在赴任饒州司馬途中,抑鬱病逝。
韓琮[唐](約公元八三五年前後在世)字成封,(唐詩紀事作代封,此從新唐書藝文志注及唐才子傳)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太和末前後在世。有詩名。長慶四年,(公元八二四年)登進士第。初爲陳許節度判官。後歷中書舍人。大中中,(公元八五三年)仕至湖南觀察使。琮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生卒不祥,於唐宣宗時出爲湖南觀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之後,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韓琮消滅叛將,反而另派右金吾將軍蔡襲代韓爲湖南觀察使,把韓琮這個逐臣拋棄了。此後失官,無聞。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隨園詩話》所載爲東堂),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三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傳統與學術,自幼即留意禮、樂、兵、農等學問,還考證過樂律,爲以後的戲曲創作打下了音樂知識基礎。世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昇並論,稱“南洪北孔”。
高明(約1305~約1371) 元代戲曲家。字則誠,號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受業於縣人黃溍時,成古典名劇《琵琶記》。元代戲曲作家。瑞安屬古永嘉郡,永嘉亦稱東嘉,故後人稱他爲高東嘉。他的長輩、兄弟均能詩擅文。他曾從名儒黃□遊,黃爲官清廉,並以至孝見稱。高明的思想、品格受家庭、老師影響頗深。明代萬曆刻本《琵琶記》插圖高明青年時期用世之心很盛,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以《春秋》考中進士,歷任處州錄事、江浙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職。高明爲官清明練達,曾審理四明冤獄,郡中稱爲神明。他能關心民間疾苦,不屈權勢,受到治下百姓愛戴,處州期滿離任時,百姓曾爲他立碑。
楊維楨(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書畫家和戲曲家。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會稽(浙江諸暨)楓橋全堂人。與陸居仁、錢惟善合稱爲“元末三高士”。楊維禎的詩,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樂府詩,既婉麗動人,又雄邁自然,史稱“鐵崖體”,極爲歷代文人所推崇。有稱其爲“一代詩宗”、“標新領異”的,也有譽其“以橫絕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矯之”的,當代學者楊鐮更稱其爲“元末江南詩壇泰斗”。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行世。
蘇頲(670年-727年),字廷碩,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左僕射蘇瑰之子。蘇頲進士出身,歷任烏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參軍、監察御史、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書侍郎,襲爵許國公,後與宋璟一同拜相,擔任同平章事。蘇頲是初盛唐之交時著名文士,與燕國公張說齊名,並稱“燕許大手筆”。他任相四年,以禮部尚書罷相,後出任益州長史。727年(開元十五年),蘇頲病逝,追贈尚書右丞相,賜諡文憲。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爲善,中國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爲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是嫡三子。貞觀五年(631年)封爲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爲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於長安太極殿,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爲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李治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
程大昌(公元1123年─公元1195年),字泰之,徽州休寧(今屬安徽)人。南宋政治家、學者。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進士。二十六年,除太平州教授。二十七年,召爲大學正。三十年,遷祕書省正字。孝宗即位,擢著作佐郎,歷國子司業兼權禮部侍郎、直學士院。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爲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
朱穆(100~163)字公叔,一字文元,東漢南陽郡宛(今河南南陽市)人,丞相朱暉之孫。初舉孝廉。順帝末,大將軍梁冀使典兵事。桓帝時任侍御史。感時俗澆薄,作《崇厚論》、《絕交論》。永興初,出任冀州刺史,鎮壓起事災民。後觸犯宦官,罰作刑徒,因千人上書爲之鳴不平,赦歸。居鄉數年,復拜尚書。上書請除宦官未成,憂憤死。
王褒(約513~576年),字子淵,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南北朝文學家。東晉宰相王導之後(第三子王洽一脈),曾祖王儉、祖王騫、父王規,俱有重名。妻子爲梁武帝之弟鄱陽王蕭恢之女。梁元帝時任吏部尚書、左僕射。明帝宇文毓篤好文學,王褒與庾信才名最高,二人特被親待。加開府儀同三司。武帝宇文邕時爲太子少保,遷小司空,後出爲宜州刺史。建德年間去世,卒年六十四 。子王鼒嗣。
張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後被俘,遭殺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諡號忠烈。其詩文多是在戰鬥生涯裏寫成,質樸悲壯,表現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有《張蒼水集》行世。張煌言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清國史館爲其立傳,《明史》有傳。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諡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項斯(唐約公元八三六年前後在世),字子遷,晚唐著名詩人,台州府樂安縣(今浙江仙居)人。 因受國子祭酒楊敬之的賞識而聲名鵲起,詩達長安,於會昌四年擢進士第,官終丹徒尉,卒於任所。項斯是台州第一位進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國的詩人。他的詩在《全唐詩》中就收錄了一卷計88首,被列爲唐朝百家之一。項斯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崔珏(音jue決),字夢之,唐朝人。嘗寄家荊州,登大中進士第,由幕府拜祕書郎,爲淇縣令,有惠政,官至侍御。其詩語言如鸞羽鳳尾,華美異常;筆意酣暢,彷彿行雲流水,無絲毫牽強佶屈之弊;修辭手法豐富,以比喻爲最多,用得似初寫黃庭、恰到好處。詩作構思奇巧,想象豐富,文采飛揚。例如《有贈》一詩寫美人的傾國之貌,“煙分頂上三層綠,劍截眸中一寸光”、“兩臉夭桃從鏡發,一眸春水照人寒”等句,其設喻之奇、對仗之工、用語之美,真令人歎爲觀止、爲之絕倒,夢之真可謂是鏤月裁雲之天工也。詩一卷(全唐詩中卷第五百九十一),所錄盡是佳作。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五代宰相。馮道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四月,馮道病逝,追封瀛王,諡號文懿。後世史學家出於忠君觀念,對他非常不齒,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更斥其爲“奸臣之尤”。但他在事親濟民、提攜賢良,在五代時期卻有“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爲元老,而喜爲之偁譽”的聲望。
謝惠連(407~433年),南朝宋文學家。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出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他10歲能作文,深得謝靈運的賞識,見其新文,常感慨“張華重生,不能易也。”本州闢主簿,不就。謝惠連行止輕薄不檢,原先愛幸會稽郡吏杜德靈,居父喪期間還向杜德靈贈詩,大爲時論所非,因此不得仕進。仕宦失意,爲謝靈運“四友”之一。
[唐](約公元八三六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姑蘇人,顧況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開成初年前後在世。少俊悟,一覽成誦。性滑稽,好凌轢。困舉場三十年。武宗久聞其詩名,會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放榜,仍無其名,怪之。乃勑有司進所試文章,追榜放令及第。大中間,爲盱眙尉,不樂奉迎,更厭鞭撻,乃棄官隱茅山。王建有詩送別。後不知所終。非熊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楊敬之(約公元八二o年前後在世),字茂孝,祖籍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安史之亂中移家吳(今蘇州)。唐代文學家楊凌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末前後在世。憲宗元和二年(807)登進士第,平判入等,遷右衛胄曹參軍。元和十年在吉州司戶任,累遷屯田、戶部郎中。
釋敬安(1851-1912)近代愛國詩僧。俗名黃讀山,字福餘,法名敬安,字寄禪,湖南湘潭縣雁坪鄉銀湖塘人。少以孤貧出家,致力詩文,得王闓運指授,才思日進,入“碧湘詩社”。曾於寧波阿育王寺剜臂肉燃燈供佛,並燒二指使駢,自號八指頭陀,曾任浙江天童寺方丈。辛亥革命後,當選爲中華佛教總會會長,時湖南等地發生寺產糾紛,應衆邀入京請願,到京未達目的,即卒於法源寺。生平頗有詩名,歿後楊度爲刻《八指頭陀詩文集》。
[約公元一二三一年前後在世]字惟曉,山陰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理宗紹定中前後在世。嘉定十年(公元一二一七年)進士。自幾漕除右司郎官。與吳文英唱和。當未第時,遊苕溪戀一妓女。十年再往,則已爲人所據,且已生子,而猶掛名籍中。於是假郡將命召之,久而始來,顏色瘁赧,相對若不勝情。煥作唐多令贈之,爲時盛傳。煥的著作,有梅津集,《絕妙好詞箋》其詞多酸苦之辭。
楊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學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漢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爲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爲“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
曾棨(1372-1432) 字子棨,號西墅,江西永豐人。明永樂二年狀元,人稱“江西才子”。其爲人如泉涌,廷對兩萬言不打草稿。曾出任《永樂大典》編纂。曾棨工書法,草書雄放,有晉人風度。
潘大臨(約公元1090年前後在世)宋代江西派詩人,湖北黃州(今屬黃岡市)人,字邠老,一字君孚,潘鯁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哲宗元佑中前後在世。與弟潘大觀皆以詩名。善詩文,又工書,從蘇軾、黃庭堅、張耒遊,雅所推重。爲人風度恬適,殊有塵外之韻。
龔翔麟(1658—1733)清代藏書家、文學家。字天石,號蘅圃,又號稼村,晚號田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康熙二十年中順天鄉試乙榜。由工部主事累遷御史,有直聲,致仕歸。工詞,與朱彝尊等合稱浙西六家,著有《田居詩稿》、《紅藕莊詞》。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鹹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後不仕,隱居於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於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遊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爲《霽山集》。
譚獻(1832~1901),近代詞人、學者。初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譚獻的詞,內容多抒寫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於強調"寄託",風格過於含蓄隱曲。但文詞雋秀,琅琅可誦,尤以小令爲長。著有《復堂類集》,包括文、詩、詞、日記等。另有《復堂詩續》、《復堂文續》、《復堂日記補錄》。詞集《復堂詞》,錄詞 104闋。
賙濟(1781年-1839年)字保緒,一字介存,號未齋,晚號止庵。江蘇荊溪(今江蘇宜興)人,清朝詞人及詞論家。一八〇五年(清嘉慶十年)進士。官淮安府學教授。著有《味雋齋詞》和《止庵詞》各一卷,《詞辨》十卷,《介存齋論詞雜著》一卷,輯有《宋四家詞選》。另有論詞調之作,以婉、澀、高、平四品分目,已散佚。《清史稿》卷四六八有傳。
陳德武(生平不詳)三山(今福建福州)人。有《白雪遺音》一卷。其《望海潮》詞雲:“之官路遠,篙師又促舊航。”又同調雲:“三分春色,十分官事。”蓋嚐出仕,道經錢塘、桂林、睢寧、潯陽等地。餘皆不詳。
完顏璟(公元1168-1208年),小字麻達葛,世宗完顏雍孫,完顏允恭子,世宗病死後繼位。章宗統治前期,金朝國力強盛,後期由盛轉衰。在位19年,病死,終年41歲,葬於道陵(今北京市房山縣大房山東北)。
[清]僧。字芥航,一作芥舟,號六不(一作不須,又作不不)頭陀。了禪弟子。江蘇鹽城蔡氏子。家貧,披薙於吳門三元宮,後到寶華山,晚年居焦山。彭玉麟(一八一六―一八九0)與訂方外交,工詩善畫,畫蘭竹頗佳。《清朝書畫家筆錄》
齊高帝蕭道成(427年―482年),字紹伯,小名鬥將,漢族,齊朝開國皇帝,在位四年。《南齊書·高帝紀》載,齊高帝蕭道成乃“漢相蕭何二十四世孫”。先世居東海蘭陵(今山東省蒼山縣蘭陵鎮)。《南齊書·武帝本紀》載:高祖蕭整於東晉初過江,寓晉陵武進(今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萬綏村),晉於此地僑置蘭陵郡,稱南蘭陵,故蕭氏遂爲南蘭陵(今常州)人。少從名儒雷次宗受業,治《禮》及《左氏春秋》。仕宋,初爲左軍中兵參軍,後領偏軍徵仇池,進軍距長安八十里,以兵少,又聞宋文帝崩,乃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