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簡介和詩詞大全

楊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學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漢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爲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爲“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


查看所有楊士奇的詩詞

文學著作

  明成祖即位後改編修,主修《明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

  正統六年(1441年),楊士奇與馬愉、曹鼎等人編成《文淵閣書目》。舊本不分卷(《四庫全書》定爲4卷)。著錄圖書7297部。大多不著撰著人姓氏。書分39類,編20號,每號分數櫥,以千字文排次。

  另著有《三朝聖諭錄》三卷、《奏對錄》、《歷代名臣奏議》、《周易直指》十卷、《西巡扈從紀行錄》一卷,《北京紀行錄》二卷,《東里集》二十五卷,詩三卷。

相關質疑

  名實不符(摘自《北京青年報》,作者:付俊良) “三楊”,即楊榮、楊溥、楊士奇,他們在任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明朝的國力繼續沿着鼎盛的軌道發展,並使明代閣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來的皇帝辦事員轉變爲具有丞相性質的輔臣,他們因此被史家視爲名臣。明人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爲西楊,文敏(楊榮)爲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可見他們在明代的影響。  但人無完人,在瞭解明代這一段歷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在“三楊”的所作所爲之中,也有許多與“名臣”不相稱的地方。

一疑  “三楊”不顧事實,歪曲前人形象  《明太宗實錄》卷九下乙丑條中有這樣的一條記載:“上至金川門……時有執方孝孺來獻者,上指宮中煙焰謂孝孺曰‘此皆汝輩所爲,汝罪何逃?’孝孺叩頭祈哀……”方孝孺是“靖難”中的名臣,因不與新皇帝(即永樂皇帝)合作,被滅了“十族”,創造了滅族的“歷史之最”。這是史實,但實錄中卻說他“叩頭祈哀”,而身爲編修《太宗實錄》總裁官的“三楊”對此卻置若罔聞,這是名臣之所爲嗎?  更值得一提的是,“西楊”楊士奇還有忘恩負義之嫌,《玉堂叢語》卷八《仇隙》中引有隆慶時的刑部尚書鄭淡泉的話:“方遜志寵任時,薦西楊,西楊修實錄,乃謗方叩頭乞餘生”。方遜志就是方孝孺,建文元年受建文帝之命擔任修撰《太祖實錄》的總裁官,當時楊士奇只是一個讀書人,還沒有入仕,《明史》本傳說他被人舉薦參與修撰《太祖實錄》。聯繫到當時方孝孺的身份以及鄭淡泉的話,看來推薦楊士奇的人就是方孝孺,但楊士奇在修《太宗實錄》的時候卻置事實於不顧,歪曲恩人,實乃有損“名臣”的形象。

二疑  “三楊”庇護宦官  有明一代,宦官活動極爲猖獗,而首開宦官專政的是正統朝的太監王振。王振,山西蔚州(今河北蔚縣)人,進宮做了太監,英宗從小由他侍候,對他頗爲信賴。英宗繼位的時候只有九歲,王振“狡黠得帝歡”,“導帝用重典御下”,“於是大臣下獄者不絕,而振得因以市權”(《明史·王振傳》)。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張氏覺察到王振的擅權,要把他殺掉,英宗跪下爲他求情。看到皇帝下跪,站在旁邊的幾個大臣也跟着跪下求太皇太后不要殺王振。就這樣,本來利刃已經架到脖子上的王振倖免一死(《明史紀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而在那些下跪求情的大臣中就有經歷四朝的老臣“三楊”。  王振違背成憲(朱元璋定有“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擅權干政,連女流之輩的太皇太后都看出來了,欲維護祖制,而名臣“三楊”怎麼就沒有一點兒意識呢?  正是因爲這個王振,纔有後來幾使大明陷入絕境的“土木之變”,明代宦官專權亂政的局面也從此愈演愈烈,直至明亡。

三疑  “西楊”家教不嚴,致其子侵暴殺人  《明史》稱楊士奇有學行。有學行又居高位,楊士奇應該更會“齊家”,但也許是他光顧着國家了,自家的後院卻起了火,其子楊稷仰仗老爺子有權,傲慢無禮侵暴殺人,遭到了言官們的交章劾舉。礙於楊士奇的面子,皇上並沒有立即下旨治罪,但是接着又有人告他兒子“橫虐數十事”,皇帝這才下令查治。  好在此時,年老的楊士奇還沒有糊塗,爲了避嫌,他以老疾告歸,皇帝也給了他十足的面子,安慰並且挽留他,楊士奇感激涕零,但畢竟事關兒子的死活,一代名臣最終憂鬱而死。  楊士奇死後,其子楊稷被繩之以法。 ▲

  其墓坐落在泰和縣澄江鎮城北杏嶺村北山坡上,贛粵高速公路泰和互通口下9公里可達。距吉安市區約42公里。始建於明正統九年。它背倚青山,前臨方塘,四周山花飄香,青松吐翠,風景秀美。墓坐西向東,墓園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50米,佔地約7.5畝,有短牆環護,氣勢非凡。1957年,楊士奇墓被列爲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可惜“文革”期間墓園部分建築被毀。1986年,省文化廳撥款對被毀部分進行修復,至1988年竣工。自竣工之日起,楊士奇墓即開放,供人們遊覽憑弔。同年被選入《中國名勝詞典》。

  經過修葺的楊士奇墓,除守墓房和護牆尚未修復外,基本上恢復了原貌。墓園分爲三個層次,可沿臺階自下而上,依次觀瞻。最下方平臺上立有兩支華表,頂端各有一鏤雕的小獅端坐其上。華表左側有一座碑亭,該亭平面吐方形,四面開卷頂窗。亭內有一碩大的石龜。背馱一塊高2.5米、寬0.94米的漢白玉石碑,此即英宗的御祭文碑。碑的上端有篆體"御祭"二字,並飾以圖案;其下爲楷體碑文,皆陰刻。中間的平臺稍高,前端建有一座牌坊。牌坊三門四柱,下砌臺階,巍然矗立,雄偉壯觀;中匾浮雕的仁宗敕賜“與國鹹休”四個行體大字。筆力雄鍵,赫然醒目,更使其流光溢彩。穿過牌坊,但見石俑、石馬、石獅佇立牌坊後墓堂兩邊,一座座雕刻精細,栩栩如生。再拾級而上,便到達墓平臺。墓室爲磚石結構,前端砌有呈“八”字形的擋土牆。墓封土高2.5米,直徑10米。墓前豎有"望碑",亦爲漢白玉石,正面陰刻“嗚呼,楊文貞之墓”幾個遒勁的楷體大字,背面爲其生平簡介。整座墓園富麗、肅穆,凸顯明代墓葬的特色。 ▲

更多楊士奇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