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簡介和詩詞大全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爲善,中國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爲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是嫡三子。貞觀五年(631年)封爲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爲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於長安太極殿,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爲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李治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


查看所有李治的詩詞

軼事典故

  李治開始扶着牀學走路的時候,喜歡拿着筆亂劃,身邊的人把紙給他讓他劃在紙上,人們看到李治在紙角上畫出來的竟然是個“敕”字(唐朝政事堂議出的命令和政策後,由皇帝畫個敕字,代表詔令)。李世民叫人把紙燒了,而且命令不許外傳。

家族成員

世系

  李弇→李昶→西涼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西涼後主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錫(也作李天賜)→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父母

  父親:唐太宗李世民

  母親: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長孫皇后)

后妃

皇后

  王皇后

  武皇后(武則天)

妃嬪

  蕭淑妃

  徐婕妤:唐太宗賢妃徐惠之妹

  劉宮人

  鄭宮人

  楊宮人

  韓國夫人武順:武則天之姐

  魏國夫人賀蘭氏:韓國夫人武順之女,武則天的外甥女,因與武后爭寵被毒殺

子女

兒子

  長子 燕王李忠,宮人劉氏所生

  次子 原悼王李孝,宮人鄭氏所生

  三子 澤王李上金,宮人楊氏所生

  四子 許王李素節,蕭淑妃所生

  五子 孝敬皇帝李弘,武后所生

  六子 章懷太子李賢,武后所生

  七子 唐中宗李顯,武后所生

  八子 唐睿宗李旦,武后所生

女兒

  義陽公主李下玉,蕭淑妃所生,下嫁權毅

  高安公主,蕭淑妃所生,先封爲宣城公主,下嫁王勖

  安定思公主,武后所生,早夭,麟德元年追封安定公主,諡號思。

  太平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認爲她本名叫李令月),武后所生,下嫁薛紹,又嫁武攸暨。▲

爲政舉措

行政●緩和矛盾  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役使“貞觀之治”出現危機,李治登基後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帶就爆發了陳碩真領導的農民起義,階級矛盾再次尖銳。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爲一日一朝,勤勉執政。

●人事方面  即位之後,重用太宗舊臣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頗有貞觀之治之遺風。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佔百姓田宅還給百姓。

  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唐太宗冷落。

●編纂法律  永徽三年(652年),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爲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寬平公正,犯罪率較低。史載,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李治報告說:監獄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個,其中只有兩人需要判死刑。

軍事

  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車鼻可汗,平定漠北。

  永徽六年(655),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李治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龍朔三年(663),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於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

  在李治登基後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破乙毗射匱可汗,自號沙鉢羅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節西擊沙鉢羅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至顯慶二年(657),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鉢羅奔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帶),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

  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爲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

經濟

  李治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全國人口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的360萬戶,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萬戶。

  李治統治後期的顯著特點是持續多年的歉收。670年,穀物嚴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釀酒。7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乾旱、蟲災和饑饉接踵而來,一直達到危機的程度。680年,糧價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認爲高物價是流通貨幣過多的結果,因此大量減少鑄造新幣,對私鑄的懲辦也比以前更加嚴厲。與此同時,從原有登記地區逃往其他地區而成爲不登記、不納稅的佔地者的流民佔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經濟和財政危機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去世的。

  雖存在這一系列問題,但李治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價的措施,並取得部分成功,它們後來繼續使用於整個唐朝。政府週期性地從自己的中央穀倉中拿出穀物以低價賣出,679年甚至用穀物換回私鑄錢。更重要的措施是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進一步發展常平倉,655年,京師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資供應充分時以高於當時市價的價格買回商品,物資短缺時再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賣出,使物價浮動保持在一定限度內。後來每個州都設立了這種糧倉。

文化

  永徽三年(652年),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爲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寬平公正,犯罪率較低。史載,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李治報告說:監獄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個,其中只有兩人需要判死刑。

李治另一個政績是重新建立科舉制度,並在他統治時期更多地通過科舉制起用官員。中舉和應試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多,科舉制的影響開始在最高一級官僚機構中表現出來。高宗的幾個宰相都有功名,相當數量的官員開始以這種方式走上仕途。但不能誇大這個趨勢。官員中中舉的人依然是少數,大部分官員仍靠世襲的特權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從胥吏升任。例如在656年,不少於1400名胥吏有資格進入正途,而同一年只有22人通過進士考試。

外交

  唐太宗統治時期,波斯薩珊王朝被阿拉伯的入侵摧毀。波斯國王伊嗣俟三世在638年派使團向太宗求援以抵抗阿拉伯人。率領使團的國王之子卑路斯王子在長安定居,其後高宗統治時期他成立了波斯人的流亡政府。高宗還允許他在長安建一座襖教寺廟。按照一種說法,李治於677年派出中國軍隊幫助王子重獲王位。但中國軍隊護送卑路斯最遠只能到龜茲,然後便返回唐朝。事實證明,卑路斯復位的企圖完全失敗了,他回到長安後死在那裏,大批波斯少數民族滯留在中國的京城。

  唐高宗時期,中國第一次與征服薩珊王國的阿拉伯人建立了聯繫。第四位哈里發奧斯曼派出的第一個阿拉伯使團在651年向唐王朝貢獻方物。▲

更多李治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