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子一般指季札。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名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季子,《漢書》中稱爲吳札,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封於延陵(今丹陽一帶),後又封州來,傳爲避王位“棄其室而耕”常州武進焦溪的舜過山下。季札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提高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葬於上湖(今江陰申港),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十個古篆是孔子所書。
宋崇寧二年四月十二日
奉儀郎常州知州朱彥記
常州,古延陵也,吳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漢,爲毗陵。又至東晉,爲晉陵,宋齊因之隋平陳,廢晉陵爲常州。唐因之,或曰,晉陵郡自武帝大康二年分曲阿爲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徙延陵還治故縣,今潤州之延陵鎮是也。杜佑謂曲阿延陵季子廟,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之晉陵縣,其說明矣。
而孔子所書季子墓碑,歲歲蓋淹沒。開元中,明皇敕殷仲容募刻之。
唐大曆十四年,潤州剌史蕭定重鐫石延陵廟中,於是習俗見潤州之延陵季子廟,而不知常州實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
崇寧元年,予以罪責是州,因考大史公書歷代地誌通典圖經,得其祥矣。又得其所謂季子墓在晉陵縣北十七裏,申蒲以西,又曰暨陽鄉,而今暨陽鄉今之江陰縣乃屬,令趙士淝訪之,得大冢於暨陽門外三十里,申港之側旁有季子廟,與史記地誌通典圖經合。
於是,表識其墓,謹樵牧耕之禁,又摩募取孔子所書十字刻墓碑上,設像祀之,學中以時率居史士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貴有德也。又備論歷世廢興與習俗之變,易刊之碑下,使後之君子得以覽觀焉。▲
概述
吳王壽夢少子,孔子的老師,與孔子齊名的聖人,同時也是孔子最仰慕的聖人。稱爲“南季北孔”,歷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學大師,也被稱爲“南方第一聖人”。先秦時代最偉大的預言家、美學家、藝術評論家,中華文明史上禮儀和誠信的代表人物。封於延陵,稱延陵季子。後又封州來,稱延州來季子。父壽夢欲立之,辭讓。兄諸樊欲讓之,又辭。諸樊死,其兄餘祭立。餘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將授之國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專諸刺殺僚而自立,即闔閭。札雖服之,而哭僚之墓,賢明博學,屢次聘用中原諸侯各國,會見晏嬰、子產、叔向等。聘魯,觀周樂。過徐,徐君好其佩劍,以出使各國,未即獻。及還,徐君已死,乃掛劍于徐君墓樹而去。
家世
季札是周朝吳國人,因受封於延陵一代,又稱“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經被孔子讚美爲“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太王,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昌。於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採藥爲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
壽夢
數代後,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他的四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爲季札的德行才幹,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
立德
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託付給他,但被季札婉言謝絕了。他說:曹國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爲國君,來取代無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絕。爲了堅守臣民應有的忠義,並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子臧離開曹國,奔走到了宋,使曹國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執政。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被人們讚美爲能“守節”的盛德之人。前賢的殷鑑歷歷在心,國君的尊位,哪裏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雖然我無德,但祈求追比賢聖,則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之人,他們如同衆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擁戴季札爲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隱於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志節,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
使魯
有一次,吳國派遣季札出使魯國。到了魯國,季札聽到了蔚爲大觀的周樂。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絕的見識,透析了禮樂之教的深遠蘊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勢,語驚四座,使衆人爲之側目。聽到《唐》,他聽出了思接千載的陶唐氏遺風,聽到《大雅》,他在樂曲深廣的氣魄裏,聽到了文王之德。當《魏》歌四起,那“大而寬,儉而易”的盟主之志,輝映着以德輔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時候,季札驚歎道:這是最令人歎爲觀止的至德樂章,就如同蒼天無不覆蓋,大地無不承載。就算是盛德之至。
使鄭
季札出使鄭國之時,見到了子產。他們一見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對時局有着異常明晰的洞察力,臨別前,他語重心長地對子產說:“鄭國的國君無德,在位不會很久,將來國主的王位,一定會傳到你的手中。你統理鄭國的時候,務必要謹慎,務必以禮來持國。否則鄭國很難避免敗亡的命運。”言之諄諄。當子產目送季札遠去時,仍然覺得音猶在耳,心裏不禁萬分悵惘。
吳王諸樊一直到過世之前,都還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遺訓,讓後人將王位依次傳給幾位弟弟,這樣最終就能傳到幼弟季札的手裏,以滿先王壽夢生前的遺願。繼位的吳王夷昧臨終前,要把王位傳給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絕了。爲了表明自己堅定的決心,他再度歸隱而去。
使衛
季札又來到衛國。通過與新老朋友的交往,季札發現衛國有許多賢明之士,衛君也很開明。於是他對人說:“衛國有很多賢士良臣輔佐衛君,衛國是一個政治十分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的國家。”“衛多君子,其國無患。”果然衛國在一個不短的時期內,一直是平安無事。
孔子之言
孔子曾經說過:“泰伯(季札的祖先吳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讚美季札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賢者的謙恭禮讓、非凡氣宇和遠見卓知,一直在中國歷史的長空中,閃耀不絕。在這個“季札讓國”歷史故事的背後,還有一個溯源主題餘韻不盡。中原地區與句吳一帶的人們,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千百年來,人們本就同根同源,同體相依!
季札,又稱公子札,太伯十九世孫也,吳王壽夢之四子,封於延陵(今常州),稱延陵季子,後又封州來(今安徽鳳台),又稱延州來季子。季札賢,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乃以長子諸樊攝政行國事。壽夢薨,諸樊讓位於季札,季札謝曰:“昔曹君不義,諸侯與曹人慾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稱‘能守節義矣’。君義嗣,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舍而耕,吳人乃立諸樊爲王。及薨,有遺命授國予餘祭,欲以次相傳,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嘉季札之義。吳王餘祭四年(前五四四年),使季札聘於魯,請觀周樂,逐一品評剖析,說周與諸侯之盛衰。及見舞《招箭》,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燾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無以加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觀矣。”去魯,使齊,說晏嬰,晏子聽之,是以免於欒、高之難;至鄭,見子產,如舊交;至衛,見衛多君子,以爲無患;至晉,將宿於舍,聞鐘聲異,曰:“異哉!辨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之在此,猶燕之巢於幕也。”遂去,季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又見趙、韓、魏三家強,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三家。吾子直,必思免於難。”及餘祭薨,傳餘昧。四年,餘昧薨,欲傳弟季札,季札讓,逃去,乃立僚爲王。及公子光刺僚而立,季子至,曰:“苟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王,社稷有幸,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乃哭僚墓,復位。
昔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爲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上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何再予之?”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而背吾心哉!” 季札廟在東洞庭之武山錦鳩峯。滄浪亭五百名賢祠像贊曰:“有吳君子,讓國退耕;脫屣千乘,永垂令名。”▲
季札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國名將子期進攻陳國,吳王派季札救援陳國。季札傳言給子期,明確表達自己的反戰態度。經季札調停,平息了一場戰亂。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魯、齊、鄭、衛、晉五國,在這次外交活動當中,他同齊國的晏嬰,鄭國的子 產及魯、衛、晉等國的重要政治家會晤,高談政事,評論時勢, 使中原國家瞭解並通好吳國。
季札又是一位才華出衆的文藝評論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諸侯,在魯國欣賞了周代的經典音樂、詩歌、舞蹈,他當場結合當時社會的政治背景,一一作精闢的分析和評價。如在欣賞《秦風》後就說:“這是華夏的聲音呀,能夠華夏化必能強大,強大到一定程度就能達周王朝鼎盛時那樣了吧!”他能從樂聲中預言秦國的未來,確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於啓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他說:"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揹我的心願嗎?"此事傳爲千古美談。▲
《春秋》載,季札於公元前485年死後葬在申港西南。後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今申港中學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聳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季札受封於延陵(今江蘇丹陽 ),史稱延陵季子。墓葬於江陰申浦(今申港),墓前有傳說爲孔子所書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史稱十字碑。
吳季子墓在江陰申港鎮西南隅的申港中學內。
《史記·吳太伯世家》後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縣暨陽鄉。”《越絕書》雲:“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寰宇記》載:“季子墓在晉陵縣北70裏申浦之西。”上建季子祠,塑像祭祀。祠內有相傳爲孔子所書10個古篆墓碑,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世稱“十字碑”。抗戰初毀於兵燹。拓本高2.26米,寬0.93米。現墓墩高4米,面積2694平方米。
每年都有全國各地漢服同袍以及延陵漢魂成員集聚於季子冢前着漢家衣冠祭祀季子。▲
吳王餘祭四年(公元前544年),派季札到魯國聘問,季札在魯國欣賞了周朝廷的音樂。
季札離開魯國,就出使到齊國。勸說晏平仲說:“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職。沒有這二樣東西,你才能免於禍患。齊國的政權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國家禍亂不會平息。”因此晏子通過陳桓子交出了封邑與官職,所以在欒、高二氏相攻殺的禍難中得以身免。
季札離開齊國,出使鄭國。見到子產,如見故人。對子產說:“鄭國掌握政權的人奢縱欺人,大難將臨,政權定落於你身上。你執政時,要小心地以禮治國,否則鄭國將要衰敗!”離開鄭國後,季札到了衛國。非常欣賞蘧瑗(qúyuàn,渠院)、史狗、史遒(qiū,秋)、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說:“衛國君子很多,因此國家無患。”
從衛國到了晉國,季札要住在宿(qì,戚)邑,聽到鼓鍾作樂之聲,說:“奇怪!我聽說有才無德,禍必加身。這孫文子正是爲此得罪國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夠,還可以玩樂嗎?孫文子在這裏,就如燕巢於帷幕之上那樣危險。而且國君尚在棺中停殯未葬,難到可以作樂嗎?”於是離開了。孫文子聽說後,一輩子不再聽音樂。
季札到晉國,欣賞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說:“晉國政權將要落到這三家吧。”臨離開晉國時,對叔向說:“你要勉力而行啊!晉國國君奢縱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權將落於韓、趙、魏三家。你爲人剛直,定要慎思如何免於禍患。”
季札剛出使時,北行時造訪徐國國君。徐君喜歡季札的寶劍,但嘴裏沒敢說,季札心裏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還要到中原各國去出使,所以沒獻寶劍給徐君。出使回來又經徐國,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墳墓樹木之上才離開。隨從人員說:“徐君已死,那寶劍還給誰呀!”季子說:“不對,當初我內心已答應了他,怎能因爲徐君之死我就違揹我自己的心願呢!”
太史公說:孔子說過“太伯可以說是道德的巔峯,三次把天下讓給別人,人民都不知用什麼言辭來稱讚他纔好。”我讀《春秋》古文,才知道中原的虞國和荊蠻的勾吳是兄弟啊。延陵季子的仁愛心懷,嚮慕道義終生不止,能夠見微知著辨別清濁。啊,又是多麼見多識廣、博學多知的君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