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虑论

方孝孺
方孝孺 (明代)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深虑论翻譯

考虑天下大事的人,常常谋求解决那些困难的问题却忽略那些容易的事情,防范那些令人畏惧的事情却遗漏那些不被怀疑的事情。

然而,灾祸常常在被忽略的事情中发生,变乱常常从不值得怀疑的事情上兴起。

难道是他们考虑得不够周全吗?大概是他们所能考虑到的,是人事方面应该如此,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是天道的安排。

在秦朝的时候,它消灭诸侯,统一了天下。

而秦朝统治者心中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就把封建制改为郡县制。

正认为战争不会再发生,天子的地位可以世代相守,却不知道汉高祖在田野间兴起,最终使秦朝的国家政权灭亡。

汉朝吸取秦朝孤立无援的教训,于是大规模分封子弟为诸侯,认为同姓亲属之间,可以相继而不会发生变故,然而七国却萌生了篡位弑君的阴谋。

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削减诸侯的势力,以为这样就没有事了,可是王莽最终篡夺了汉朝的皇位。

光武帝吸取西汉哀帝、平帝的教训,曹魏吸取汉朝的教训,晋朝吸取曹魏的教训,各自吸取他们灭亡的原因而加以防备。

然而他们的灭亡,大概都是出于所防备的事情之外。

唐太宗听说武氏将要杀害他的子孙,在疑似的人当中寻找并除掉她,可是武氏却天天在他身边侍候而他没有察觉。

宋太祖看到五代时藩镇势力强大足以控制他们的国君,就全部解除了他们的兵权,使他们的力量薄弱而容易控制,却不知道他的子孙最终被敌国困扰。

这些人都有超出常人的智慧、盖世的才能,对于治乱存亡的细微之处,思考得很详尽、防备得很周密。

对这里考虑得很周全却灾祸在那里兴起,最终导致混乱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智慧可以用来谋划人事,却不可以用来谋划天道。

良医的子女,大多死于疾病;良巫的子女,大多死于鬼魅。

难道是善于救活别人,却不善于谋划自己子女的命运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却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智谋思虑所能周全的,不是法术所能控制的,不敢肆意施展自己的阴谋诡计,而只是积累最大的诚意,运用最高的品德来迎合天心,使上天眷顾他的品德,就像慈母保护婴儿而不忍心舍弃。

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有非常愚蠢不成器足以使国家灭亡的,可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刻让他们的国家灭亡。

这是考虑得深远的。

如果不能自己与上天迎合,却想要用小小的智谋来控制当代的事务,还一定要后世没有危险灭亡,这在道理上是一定没有的,哪里是天道呢!

更多方孝孺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