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沔簡介和詩詞大全

崔沔 673~739年,字善衝,唐朝詩人。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進士出身。應制舉,對策爲天下第一,累遷祠部員外郎。睿宗朝轉著作郎,開元中歷祕書監太子賓客。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贈禮部尚書,諡曰孝。


查看所有崔沔的詩詞

崔沔與《陋室銘》

  崔沔可能是《陋室銘》的真正作者。

  傳統名篇《陋室銘》的作者,諸家選集如《劉夢得文集》《歷代散文選》《古文選譯》均認定是唐代的劉禹錫。

  查《中國人名大辭典》劉禹錫小傳:“登貞元進士弘詞二科。官監察御史。以附王叔文,坐貶朗州司馬,作《竹枝辭》十餘篇,武陵夷俚悉歌之。久之召還。又以作《玄都觀》詩,語涉譏忿。出爲播州刺史,易連州,又徙夔州。後由和州刺史入爲主客郎中,集賢直學士,復刺蘇州。再遷太子賓客。禹錫恃才而廢,乃以文章自適。素善詩,晚尤精,白居易推爲詩豪。會昌中加檢校禮部尚書卒。有《劉賓客文集》及《外集》。”傳中只言劉禹錫作《竹枝辭》及《玄都觀》詩,未提及《陋室銘》。作《竹枝辭》的心境與當時遭貶斥的處境相吻合。據《新唐書》卷一六八本傳記載:“憲宗立,叔文等敗,禹錫貶連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馬。州接夜郎諸夷,風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辭》……禹錫謂屈原居沅、湘間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聲,作《竹枝辭》十餘篇。”劉禹錫被謫貶到朗州,其遭遇處境與屈原相似,故仿《九歌》作《竹枝辭》以屈原自況,完全切合客觀實際。倘若作有《陋室銘》,應收入《劉賓客文集》或《外集》,但此二集中未見此文。

  查《中國人名大辭典》905頁崔沔小傳:“崔沔,唐長安人,字善衝。擢進士,舉賢良方正第。岑羲(侍中)深器之,曰:‘今郗詵也。’沔深明《禮經》,詳定宗廟籩豆之數及六親服法,多所建議。性儉約,祿廩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卒諡‘孝’。”

  《新唐書》卷一二九崔沔:“性情敦厚,純謹無二言。事親篤孝,有才章,擢進士。玄宗時官左散騎常侍,祕書監,太子賓客。沔深明《禮經》,……性儉約自恃,祿廩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 《中國人名大辭典》崔沔傳源於史料《新唐書》。以崔沔的才華、生世、秉性“儉約”“不治居宅”,作《陋室銘》表明自己的志向,是切合實情的。▲

崔沔墓誌文

  崔沔墓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土於洛陽,但具體地點不詳。現存開封市博物館,爲國家一級文物。唐大曆十三年?778年?四月刻。志蓋高、寬98釐米,厚22釐米。錄皿頂,四周有陰線刻花草紋。題篆書“有唐尚書左僕射崔孝公之墓”12字。志之高、寬與蓋同,厚18釐米。李邕撰文,徐拱書丹。志文隸書52行,後26行續刻於蓋之背面。行31字。首行題曰:“有唐通議大夫守太子賓客贈尚書左僕射崔孝公墓誌”。蓋、志二石均完好,文字清朗醒目。志文記述了崔沔的家世、生平事蹟、死葬年月等,大大豐富了《新唐書》列傳第五十四崔沔的傳記,可與史傳互爲補充。

  墓誌主要介紹了崔沔的世系家譜,包括崔沔之曾祖、祖父、父親、子孫等人的官職及他本人官職升遷情況。據志文記載:“公諱沔,博陵安平人也。”“曾祖諱弘峻府君,隋銀青光祿大夫,趙王長史:祖諱儼府君,皇朝益州雒縣令;考諱皚府君,朝散大夫、汝州長史,安平縣開國男,贈衛尉少卿。”

  志文還記載了崔沔子孫的情況:“長子,同州馮翊縣尉成甫”,“嗣子佑甫,仕爲朝散大夫,權知中書舍人事,贈紫金魚袋”。“成甫之長子伯良仕殿中侍御史,次子仲德侍至太子通事舍人,少子叔賢不仕”。

  在唐志中,世系家譜是反映封建宗法制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崔沔墓誌也不例外。志文追溯遠祖,敘述了崔氏六代世代珪組蟬聯,居於顯赫地位。博陵崔氏是北朝時期“盧、崔、鄭、王、李”五大家族之一,是著名的望族。這些士族大地主把持朝政,他們擔任中正高官,朝廷任用官吏都由他們推薦或罷黜,世稱門閥制度。而且這五大家族互爲姻親,一直延續到唐代。唐代建朝初期,感到士族對他們政權的威脅,採取了一些抑制大族的措施,廢除九品中正制,並用科舉考試取士。唐高宗時頒佈禁婚令,規定北魏士族七姓十一家,不得自爲婚姻。

  崔沔妻名王方大,王方大墓誌已在洛陽出土,現存開封市博物館。志文由崔沔親撰,王方大是太原王氏的後裔,七姓十一家互爲婚姻的事實,在墓誌中得到印證。看來,禁婚令當時可能沒有得到貫徹執行。由此可見,唐王朝雖採取了一些抑制大族的措施,但崔氏一門在唐代仍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崔氏家族在唐王朝中先後有23人爲相。崔沔及其子佑甫,兩唐書均有傳。

  志文除了敘述崔沔的世系家譜外,多爲歌功頌德之辭。志文評價崔沔一生廉潔奉公,儉約自守,勤政愛民,與《新唐書》中所記“純謹無二言,事親篤孝”基本相合,都對崔沔的一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志文記述沔曾“注《老子道德經》,文集三十卷”這句記述,史傳並未記載。唐代修史注經著書之風甚盛,因各種原因,這部注經今已未能見到。崔沔傳世的詩文極少,僅在《全唐詩》中錄有詩一首,以及《全唐文》中文十四篇。《新唐書·崔沔傳》中有“沔儉約自持,祿稟隨散宗族,不置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言志”的記載,意即“他將自己的俸祿拿出來散發救濟貧民,而自己卻不置宅第,甘願過着儉樸的生活。”故目前有人推測《陋室銘》一文並非劉禹錫所作,而是崔沔所寫。至於這篇名作究竟是否出自崔沔手筆,還待以後作進一步考證。

  關於崔沔卒葬年月,改葬的時間、地點等問題,史書中不詳,可補史缺。據志文記載,沔死於唐開元二十七(739年)十一月十七日,“大曆十三年(778年)歲次戊午四月丁丑朔八日甲申,嗣子佑甫奉孝公之親,還於邙山之平樂原,以夫人太原郡太夫人王氏礻付爲禮也。”

  據志文一開始所說沔“以開元廿九年(741年)十二月廿九日權窆於邙山,故人北海太守江夏李邕爲志曰”云云,可知李邕撰志文應在權窆之後,而志文之書寫則在大曆十三年四月與夫人王方大合葬之時。因沔死後受“僕射之贈”是在開元之後二十餘年的永泰年間,其時李邕已於天寶年間被害而死,故志題中“左僕射”一銜及銘辭後面記其子孫及沔與夫人工氏合礻付等情況的六行文字,均爲徐珙書寫時所加添。遷葬之大曆十三年,距其死之開元二十七年已長達39年之久。其間經歷近8年的“安史之亂”,崔佑甫保護着宗族百餘口人逃至江南,當是未能儘早將父母遷葬的原因之一。▲

更多崔沔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