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簡介和詩詞大全

蘇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原名戩,字子谷,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生於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後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爲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豔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


查看所有蘇曼殊的詩詞 / 名句

身世評析

  蘇曼殊以僧名風聞那個時代。以他的才情,他的膽識,時人少有能出其左右。但他卻袈裟披肩風雨一生。他十六歲出家,多半是以一種無言的行爲抗爭其多舛的命運。他以半僧半俗的形象參加了革命黨,而被世人稱之爲奇人,或許,奇就奇在他冷寂的面孔下蘊藏了多彩的人生。

  蘇曼殊的生母是一位日本女子,名叫若子,是他父親蘇傑生的第四房妻河合仙氏的妹妹。蘇家是廣東的巨族,長年在日本橫濱經商。若子生下蘇曼殊三個月後就離開了他,蘇曼殊由其父蘇傑生帶回了國,由河合仙氏撫養。童年的蘇曼殊沒有感到多少家庭的溫情,他在倍受冷漠的環境中一天天長大。族人對這個異族所生的孩子總是看不慣,蘇傑生的妻子陳氏更是把河合仙氏和曼殊看作眼中釘。河合仙氏受不了白眼,只好返回了日本。這一年,蘇傑生經營虧本,回到廣東,從此家道漸漸中落。

  蘇曼殊十二歲那年,蘇傑生去上海經商,留曼殊在家鄉讀私塾。養母河合仙氏從日本給他寄來的錢全被陳氏吞沒。不久,曼殊大病一場,病中的曼殊被家人扔在柴房裏氣息奄奄而無人過問。後來,他又奇蹟般地活了下來。這一經歷給幼小的曼殊沉重的打擊,以至他小小年紀竟然看破紅塵,而去廣州長壽寺由贊初和尚剃度出家,然後受具足戒,並嗣受禪宗曹洞宗衣鉢。但他畢竟是個孩子,有一次他偷喫鴿肉被發現,只得出了廟門。

  十五歲那年,蘇曼殊隨表兄去日本橫濱求學,當他去養母河合仙氏老家時,與日本姑娘菊子一見鍾情。然而,他們的戀情卻遭到蘇家的強烈反對。蘇曼殊的本家叔叔知道這事後,斥責蘇曼殊敗壞了蘇家名聲,並問罪於菊子父母。菊子父母盛怒之下,當衆痛打了菊子,結果當天夜裏菊子投海而死。失戀的痛苦,菊子的命運,令蘇曼殊深感心灰意冷,萬念俱灰。回到廣州後,他便去蒲澗寺出了家。從此,開始了他風雨飄泊的一生。

  蘇曼殊是情僧。面對關河蕭索的衰世慘象,蘇曼殊痛不欲生。渡湘水時,他作賦吊屈原,對着滔滔江水長歌嚎陶。後來,他以自己與菊子的初戀爲題材創作了情愛小說《斷鴻零雁記》,感慨幽冥永隔的愛戀之苦,也引得不少癡情男女淚溼襟衫。蘇曼殊因愛情不幸,也曾流連於青樓之中,但他卻能潔身自好,與青樓女子保持適當的距離。他死後被葬於西泠橋,與江南名妓蘇小小墓南北相對,任幾多遊人唏噓不已。

  蘇曼殊是詩僧,他爲後世留下了不少令人歎絕的詩作。1909年,他在東京的一場小型音樂會上認識了彈箏女百助。因相似的遭遇,兩人一見如故。但此時的曼殊已了卻塵緣,無以相投,便垂淚揮毫,寫了一首詩:“鳥舍凌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還卿一鉢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讀來令人柔腸寸斷。他在日本從事反清活動時,時常爲故國河山破碎而感傷。他在《憶西湖》中這樣寫道:“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鉢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在反清活動處於困境之時,他曾想以死警醒國人,因而作詩:“海天龍戰血玄黃,披髮長歌覽大荒。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雖然蹈海警世沒能成真,但留下的詩篇卻使人熱血沸騰。

  蘇曼殊還是一位畫僧。他的畫格調不凡,意境深邃。他曾做《寫憶翁詩意圖》,配詩“花柳有愁春正苦,江山無主月自圓”,其亡國之痛溢於紙面。曼殊作畫,不僅爲抒寫懷抱,還想以此爲反清革命作出更多貢獻。1907年章太炎等人在東京辦《民報》遇上經費困難,曼殊主動提出賣畫籌錢以解困。

  蘇曼殊還是一個愛國的革命僧人。他在東京加入過興中會、光復會等革命組織。1903年,他在日本參加了反對沙俄侵佔我國東北的“抗俄義勇隊”,同年他在上海蔘加了由章士釗等人創辦的《國民日報》的翻譯之作,爲聲援章太炎、鄒容,反對清廷查封《蘇報》做了大量工作。他也醉心於宣傳無政府主義的救國思想,贊同暗殺活動。他甚至還曾打算去刺殺保皇黨首領康有爲。後經人勸阻而終止。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並暗殺了宋教仁,從而引發了李烈鈞等人發動的“二次革命”。蘇曼殊又積極參加反袁鬥爭。

  情僧、詩僧、畫僧、革命僧,如此一位集才、情、膽識於一身的蘇曼殊,竟然半僧半俗地孤獨一生。1918年,他經過三十五年的紅塵孤旅,留下八個字:“一切有情,都無掛礙”,然後離開了人世,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感慨。▲

生平

  蘇曼殊,原名戩,字子谷,後更名元瑛,改字子谷,曼殊是他出家以後自取的法號。此外,他受當時文壇風氣的影響,還使用過四十多個其他別號,如燕子山僧、南國行人等。

匆忙一生  蘇曼殊的原籍爲廣東香山縣(即今中山縣)。其祖父蘇瑞文以經營進出口業發家。其父蘇傑生在日本橫濱經商,任某英商洋行買辦。蘇曼殊即誕生在日本橫濱。但他的生母並非蘇傑生的合法妻妾,而是一個名叫若子的日本女子。所以,蘇曼殊是一個混血兒和私生子。在封建觀念嚴重、華夷之別嚴格的當時,蘇曼殊的這種“不光彩”的出身,註定了他必然要受歧視的命運。所以他一出世,母子二人便被趕出了蘇家之門,母親只好帶他回到了外祖父家。到了蘇曼殊三、四歲的時候,由於蘇家生女多而生男少,蘇曼殊才被領回廣東老家。從此,母子分離,終生不復一見。遠離生母的蘇曼殊,頗受家庭虐待。比如他在十三歲時曾經害過一場大病,家長們不僅不給他延醫治病,反而把他放在柴房裏等死。  在蘇曼殊九歲那年,蘇傑生經商失敗,家庭破產。從此一蹶不振,每況愈下,以致蘇曼殊從十三歲起,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他先在上海姑母家寄食兩年,學習中文和英文。接着又在十五歲那年(1898年),得其表兄林紫垣的資助,到日本留學。先後在橫濱華僑所辦大同學校學習四年,東京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學習一年,成城學校學習數月。在這近六年的留學期間,蘇曼殊的生活是很清苦的。據他的同學和好友馮自由回憶,蘇曼殊在東京上學時,因林紫垣只月助十元,蘇曼殊住的是最低劣的“下宿屋”,喫的是摻了石灰的米飯,爲了節省火油費,晚上竟不點燈。  蘇曼殊於1903年回國後,先任蘇州吳中公學教習,後爲上海《國民日日報》撰稿。因該報停刊而失業,便到香港投靠興中會負責人之一的陳少白,不料因誤會而遭冷遇。蘇曼殊一氣之下,便跑到廣東惠州某破廟削髮爲僧。但爲時只有數月,尚未取得正式和尚的資格,即乘師父外出之機,偷了已故師兄博經的度牒,溜之大吉。從此以“博經”自命,並自稱“曼殊和尚”,開始了四海爲家的流浪生活。他以上海爲中心,頻繁來往於大江南北、日本和東南亞各地。有時以教書爲生,有時靠賣文過活,有時寄食於寺廟,有時乞貸於友朋,有時“貲絕窮餓不得餐,則擁衾終日臥”(柳亞子語),有時甚至把金牙敲下來換煙抽。終於在“五四”運動的前一年窮病而死,享年僅三十五歲。

革命精神  蘇曼殊是辛亥革命運動時期最先覺悟的知識分子之一。早在1902年,他就參加了以反清爲宗旨的留日學生的第一個革命團體青年會。1903年,他又參加了拒俄義勇隊。後來拒俄義勇隊改組爲帶有反清色彩的軍國民教育會,他也參加了。蘇曼殊與孫中山先生也有密切關係。據何香凝回憶,1903年,何香凝在日本東京的住宅是孫中山的聯絡點和開會場所,蘇曼殊就是常來參加會議的一個。孫中山還讓蘇曼殊等二十多個留日學生組成義勇隊,每天早晨練習射擊,以備參加武裝起義。蘇曼殊積極參加革命活動,遭到了資助他上學的林紫垣的極力反對,並以斷絕資助相威脅。但蘇曼殊寧可丟掉飯碗和中輟學業,也不肯放棄革命,結果被林紫垣強迫回國。回國後,他繼續從事革命活動。1904年春,他憤於保皇派猖獗,決心暗殺其頭目康有爲,因陳少白極力勸阻,才未實行。同年秋,他在湖南長沙實業學堂任教,正值華興會計劃武裝起義,他也參預其事。起義因事先泄露而流產後,他又參加了黃興召集部分華興會成員在上海舉行的祕密會議,會議決定了今後實行暗殺和武裝起義的方針。由此可見,早年的蘇曼殊,不但具有一般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而且完全贊成並積極參加了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統治的實際鬥爭。  但是,蘇曼殊主要不是一個革命的活動家,而是一個革命的文學家;他的貢獻主要不在於對舊世界進行“武器的批判”,而在於運用“批判的武器”,爲辛亥革命開闢道路。  蘇曼殊參加了辛亥革命的宣傳鼓動工作。如陳獨秀、章士釗所辦的《國民日日報》、同盟會的《民報》、劉師培夫婦所辦的《天義報》等,都曾得到蘇曼殊的贊助。他爲秋瑾的遺詩寫過序,爲馮自由的《三次革命軍》題過辭。1907年魯迅在日本準備創刊《新生》文藝雜誌時,蘇曼殊也是贊助者之一。1909年南社成立後,蘇曼殊也很快加入,併成爲該社的著名作家。

多才多藝  蘇曼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詩、文、小說、繪畫無不精通。尤其以詩的影響最大,故有“詩僧”之稱。他寫過《無題詩三百首》,可惜已經失傳。今存者一百零一首,絕大部分是七言絕句。蘇曼殊的小說也很聞名。他一生共寫小說七種,其中《人鬼記》已散佚,流傳下來的有《斷鴻零雁記》、《天涯紅淚記》(未完)、《繹紗記》、《焚劍記》、《碎簪記》、《非夢記》等六種。另有《慘世界》一種,名爲翻譯法國雨果的《悲慘世界》,實則三分之二的篇幅出自蘇曼殊的創作,所以也應算作蘇曼殊的作品。蘇曼殊又是我國近代較早的翻譯家之一。他精通日文、梵文、英文、法文,除節譯過雨果的《悲慘世界》外,還譯過《拜倫詩選》和印度小說《娑羅海濱遁跡記》。他還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編撰過《梵文典》、《初步梵文典》、《梵書摩多體文》、《埃及古教考》、《漢英辭典》、《英漢辭典》、《粵英辭典》等多種專著,不幸均已失傳。據有人統計,蘇曼殊在短短的十五年時間裏,著述共達三十種以上,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多產的作家了。

愛國主義  蘇曼殊作品所表現的基本思想,是同資產階級的民族民主革命息息相通的,是爲反帝反封建服務的。譬如,當1903年全國人民掀起聲勢浩大的拒俄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展開大論戰的時候,蘇曼殊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蹈海魯連不帝秦,茫茫煙水着浮身。國民孤憤英雄淚,灑上鮫綃贈故人。”“海天龍戰血玄黃,披髮長歌覽大荒。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作者用戰國時魯仲連力主抗秦和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悲憤心情和深沉的愛國主義思想。同時他又發表了雜文《嗚呼廣東人》,對那些數典忘祖、認賊作父的洋奴買辦之流進行了猛烈的批判。同年發表的《慘世界》,則不但批判了清政府統治下的“悲慘世界”和數千年來的封建觀念,而且塑造了一個資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並主張用暴力手段推翻專制統治,建立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公道的新世界”。因而曾經受到了青年魯迅的稱讚。辛亥革命前夕,他又發表了《嶺海幽光錄》、《拜倫詩選》、《娑羅海濱遁跡記》等作品,或者用清兵入關之初屠殺漢人以及漢人奮起反抗的歷史事實,“希望使忘卻的舊恨復活,助革命成功”(魯迅語);或者用外國人民反抗侵略者的事實,來激發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反抗精神,總之都是爲辛亥革命服務的。  辛亥革命失敗之後,蘇曼殊雖然消沉,但他並沒有完全放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水晶簾卷一燈昏,寂對河山叩國魂”;“相逢莫問人間事,故國傷心只淚流”。儘管這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但那家國之痛的感情卻是異常深沉的。當荷蘭殖民主義者對我爪哇華僑進行血腥屠殺之際,蘇曼殊爲了維護華僑的正當權益和祖國的尊嚴,發表了《南洋話》。當孫中山先生髮動“二次革命”時,蘇曼殊又發表了《討袁宣言》,揭露袁賊“擅屠操刀,殺人如草”、“辱國失地,蒙邊夷亡;四維不張,奸回充斥”的罪行,並斷然表示:“衲等雖託身世外,然宗國興亡,豈無責耶?今直告爾:甘爲元兇,不恤兵連禍亟,塗炭生靈,即衲等雖以言善習靜爲懷,亦將起而褫爾之魄!”他在本時期所寫的六篇小說,則不但從愛情婚姻的角度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批判,而且暴露了袁世凱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可見蘇曼殊基本上保持了革命的晚節。▲

藝術成就

  蘇曼殊也取得了一定的藝術成就,這是他的作品得以風傳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詩風格別緻,自成一家。抒情則纏綿悱惻,千迴百轉;狀物則形象逼真,歷歷如見;寫人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例如:“柳陰深處馬蹄驕,無際銀沙逐退潮。茅店冰旗知市近,滿山紅葉女郎樵。”確實不失爲詩中有畫、情景交融、清新秀麗的好詩。無怪乎連郭沫若也說“蘇曼殊的詩很清新”。他的小說則既保留了中國小說情節曲折、故事完整、描寫簡潔等優點,又吸收了西洋小說注重描寫自然環境、人物心理、人物外貌等長處,從而提高了小說的文學性。

  當然,蘇曼殊的階級出身及其所處的時代,不可能不給他的思想帶來嚴重的缺陷。首先,他的思想充滿了矛盾:既有反帝的愛國主義,又存在盲目排滿的狹隘民族主義;既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又保留了封建思想的落後殘餘;既有救國救民的滿腔熱情,又有悲觀厭世的消極情緒;既同情人民的苦難,又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如此等等。其次,他的思想表現了明顯退步的趨勢,積極的一面越來越薄弱,而消極的一面卻越來越嚴重。可見對蘇曼殊既不能一概抹煞,也不能一概肯定,而應該批判地繼承。

  總之,蘇曼殊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應該屬於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文學史裏應該有他的一席之地。▲

文學成就

  他的詩作現存約百首,多數爲七絕,內容多是感懷之作,這種傾向在辛亥革命後詩作中體現得尤爲明顯。在藝術上他受李商隱的影響,詩風幽怨悽惻,瀰漫着自傷身世的無奈與感嘆,《東居雜詩》、《何處》等皆是這類詩的代表。然而在蘇曼殊詩歌創作的早期仍有一部分風格與後期迥異的作品,如《以詩並畫留別湯國頓》二首所體現的愛國熱情表現方式蒼勁悲壯,與一般詩歌有區別。另外蘇曼殊還創作了一部分風景詩,這些詩基調輕鬆,色彩鮮明,極富形象化,宛如一幅畫卷,清新之氣撲面而來,具有較高的藝術性,代表作有《過蒲田》、《澱江道中口占》等。

  除詩歌外,蘇曼殊還翻譯過《拜倫詩選》和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在當時譯壇上引起了轟動。此外,蘇曼殊自己也從事小說的創作,從1912年起他陸續創作而成的小說有《斷鴻零雁記》、《絳紗記》、《焚劍記》、《碎簪記》、《非夢記》等6種,另有《天涯紅淚記》僅寫成兩章,未完。這些作品都以愛情爲題材,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追求與社會阻撓間的矛盾衝突,作品多以悲劇結尾,有濃重的感傷色彩。蘇曼殊注重對主人公心理的矛盾揭示,實際是其內心痛苦掙扎的真實寫照。行文清新流暢,文辭婉麗,情節曲折動人,對後來流行的鴛鴦蝴蝶派小說產生了較大影響。▲

趣事

  奇人蘇曼殊,工詩善畫,通諳好幾國語言,三十五歲上,死於腸胃病。他的貪喫,幾乎和才名相埒([liè] 意爲等同)。雅人兼任老餮,果然不同凡響。閒來翻讀他的書信,一封是自日本寄給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朋友鄧孟碩的,內容多半是喫。如:「唯牛肉、牛乳勸君不宜多食。不觀近日少年之人,多喜牛肉、牛乳,故其性情類牛,不可不慎也。如君謂不食肉、牛乳,則麪包不肯下嚥,可赴中土人所開之雜貨店購頂上腐乳,紅色者購十元,白色者購十元,塗麪包之上,徐徐嚼之,必得佳品。」這裏有趣的,第一,他從中國人的「以形補形」發展到「喫什麼像什麼」。要說把唯物論貫徹到食物,沒有誰比他徹底,這叫「食物決定性格」。喫牛肉牛乳,性情會「牛」起來;那麼以豬肉爲主要肉食的中國人,豈不「豬」化了?按此推論,經商宜喫蟮魚,以增溜滑;從政宜喫狐狸,以增狡詐;爲文宜喫仙鶴,以增飄逸;科學家宜喫穿山甲,以增強思維的穿透力;愛俏的姑娘,自然該喫孔雀;青年男士呢,喫公雞如何?這般一來,人間反而大煞風景。第二,他亮出可與乳酪匹敵的正宗國貨——腐乳。乳酪是牛乳製品,腐乳是黃豆製品,加工過程中都曾發臭長毛。腐乳的變種臭豆腐,深爲國人所愛。乳酪中也不乏臭氣熏天的品種,如羊乳酪,洋人夾以餅乾,佐以葡萄酒,喫得興致勃勃。論到飲食文化,如果指豆腐是東方的象徵,乳酪不妨視爲西方的代表。二者異中有同,引發食慾之時,還教人想及全人類文明的殊途同歸。腐乳塗在洋麪包上,該是中西文化的絕妙融合。至於味道是不是必得「佳品」?則請大家見仁見智一番了。

  蘇曼殊在信裏說下去:「如君之逆旅主人,詢君是何物。君則曰紅者是赤玫瑰(cheese);彼覆詢白者,則君曰白玫瑰(cheese)。此時逆旅主人,豈不搖頭不置,嘆爲絕品耶?」以紅白腐乳冒充乳酪,不算妙;起個浪漫的名字,哄喜歡好聽名堂的洋人,才叫妙,不曉得能否行得通?▲

綜述

  蘇曼殊的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這種特殊的身世使他早年即因家庭矛盾出家爲僧。但是,民族的危難又使他不能忘情現實。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日本東京加入留日學生組織的革命團體青年會。次年加入拒俄義勇隊。同年歸國,任教於蘇州吳中公學。不久,到上海蔘加《國民日日報》工作。光緒三十年,南遊暹羅、錫蘭,學習梵文。三十三年(1907),在日本與幸德秋水等組織亞洲和親會,公開揭出"反抗帝國主義"的主旨。同年,和魯迅等人籌辦文學雜誌《新生》,未成。宣統元年(1909),再度南遊,任教於爪哇中華學堂。辛亥革命後歸國,參加上海《太平洋報》工作。1913年,發表《反袁宣言》,歷數袁世凱竊國的罪惡。他的情緒起伏不定,時僧時俗,時而壯懷激烈,時而放浪不羈,有着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

  1903年蘇曼殊留學日本,曾在東京早稻田大學預科,成城學校等處就讀,並利用假期到泰國、斯里蘭卡等國遊歷,在日本期間,參加過中國留學生的愛國組織革命團體青年會和拒俄義勇隊,傾向於民主革命。學成後回國,任上海《國民日報》的翻譯,不久即於惠州出家爲僧。1907年赴日組織亞洲和親會,公然反抗帝國主義,後與魯迅等人合辦雜誌《新生》,但未成功,此後遠赴爪哇。辛亥革命後歸國,對現實悲觀失望。

  1918年5月2日,蘇曼殊在上海病逝,年僅35歲。

  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在民國初年以迄現在,由章太炎先生與“南社”詩人們烘托,擅長鴛鴦蝴蝶派的文字,以寫作言情小說如《斷鴻零雁記》等而出名,行跡放浪於形骸之外,意志沉湎於情慾之間的蘇曼殊,實際並非真正的出家人。他以不拘形跡的個性,在廣州一個僧寺裏,偶然拿到一張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變名爲僧。從此出入於文人名士之林,名噪一時,誠爲異數。好事者又冠以大師之名,使人淄素不辨,世人就誤以爲僧,羣舉與太虛、弘一等法師相提並論,實爲民國以來僧史上的畸人。雖然,曼殊亦性情中人也。”▲

更多蘇曼殊的名句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更多蘇曼殊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