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仝tóng〈形〉(約795-835) 唐代詩人,漢族,“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祖籍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生於河南濟源市武山鎮(今思禮村),早年隱少室山,自號玉川子。他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願仕進。後遷居洛陽。家境貧困,僅破屋數間。但他刻苦讀書,家中圖書滿架。仝性格狷介,頗類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種雄豪之氣,又近似韓愈。是韓孟詩派重要人物之一。
徐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學家、書法家。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歷官五代吳校書郎、南唐知制誥、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後隨李煜歸宋,官至散騎常侍,世稱徐騎省。淳化初因事貶靜難軍行軍司馬。曾受詔與句中正等校定《說文解字》。工於書,好李斯小篆。與弟徐鍇有文名,號稱“二徐”;又與韓熙載齊名,江東謂之“韓徐”。
揭傒斯(1274~1344)元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字曼碩,號貞文,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杜市鎮大屋場)人。家貧力學,大德年間出遊湘漢。延佑初年由布衣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前後三入翰林,官奎章閣授經郎、遷翰林待制,拜集賢學士,翰林侍講學士階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遼、金、宋三史,爲總裁官。《遼史》成,得寒疾卒於史館,諡文安,著有《文安集》,爲文簡潔嚴整,爲詩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朝廷典冊,多出其手。與虞集、楊載、範梈同爲“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並稱“儒林四傑。”
徐禎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國,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鎮,後遷居吳縣。明代文學家,被人稱爲“吳中詩冠”,是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爲人稱譽。
黃孝邁(生卒年不詳),南宋詩人,字德夫,號雪舟。有人說他“妙才超軼,詞采溢出,天設神授,朋儕推獨步,耆宿避三舍。酒酣耳熱,倚聲而作者,殆欲摩劉改之(過)、孫季蕃(惟信)之壘”,“其清麗,叔原(晏幾道)、方回(賀鑄)不能加其綿密。”有《雪舟長短句》。存詞4首。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他是現代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吳昌碩、日本井上陳政皆出其門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後受咸豐皇帝賞識,放任河南學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試題割裂經義”,因而罷官。遂移居蘇州,潛心學術達40餘載。治學以經學爲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海內及日本、朝鮮等國向他求學者甚衆,尊之爲樸學大師。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信陽溮河區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宦官劉瑾擅權,何景明謝病歸。劉瑾誅,官復原職。官至陝西提學副使。爲“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其詩取法漢唐,一些詩作頗有現實內容。有《大復集》。
夏言(1482—1548),字公謹,漢族,江西貴溪人。明正德進士。初任兵科給事中,以正直敢言自負。世宗繼位,疏陳武宗朝弊政,受帝賞識。裁汰親軍及京師衛隊冗員三千二百人,出按皇族莊田,悉奪還民產。豪邁強直,縱橫辯博,受寵升至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參機務,不久又擢爲首輔。嘉靖二十七年議收復河套事,被至棄市死。其詩文宏整,又以詞曲擅名。有《桂洲集》。
曹豳(bīn)(1170-1249)字西士,號東畝,一作東猷,溫州瑞安(今屬浙江 )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授安吉州教授,調重慶府司法參軍,改知建昌。紹定六年(1233 ),擢祕書丞 ,兼倉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 ),除浙西提舉常平,移浙東提點刑獄。嘉熙初,召爲左司諫。與王萬、郭磊卿、徐清叟俱負直聲,時號“嘉熙四諫”。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禮部侍郎召,爲臺臣所沮,遂守寶章閣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諡文恭 。劉克莊爲撰神道碑(《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遠傳》。《全宋詞》輯其詞二首。
科場才俊——顏仁鬱, 字文傑,號品俊。福建德化三班泗濱人。生於唐大和(827~835)間。祖籍河南溫縣。祖父顏景茂,爲兵曹參軍,入閩任福州侯官縣令。父顏芳(787~860),隨其父入閩,輾轉來到永福(今永泰)縣歸德場歸義鄉山亭裏(今德化縣三班鎮泗濱村),受聘於金員外爲家塾教師,後怡情當地山水,定居肇基於此。仁鬱爲顏芳第七子。
劉子翬(huī)(1101~1147)宋代理學家。字彥衝,一作彥仲,號屏山,又號病翁,學者稱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劉韐子,劉子羽弟。以蔭補承務郎,通判興化軍,因疾辭歸武夷山,專事講學,邃於《周易》,朱熹嘗從其學。著有《屏山集》。
朱孝臧(1857~1931)晚清四大詞家之一。一名祖謀,字古微、藿生,號漚尹、彊村,浙江歸安(今吳興縣)人。光緒八年舉人,次年進士,歷官編修、侍講學士、禮部侍郎。光緒三十年出爲廣東學政,因與總督齟齬,引疾辭官。民國二十年卒於上海。朱孝臧始以能詩名,爲京官時,與王鵬運交,棄詩而專攻詞。詞作“融諸家之長,聲情益臻朴茂,清剛雋上,並世詞家推領袖焉。詩能入品。”著有詞集《彊村語業》二卷,身後其門人龍榆生爲補刻一卷,收入《彊村遺書》。
蔡鬆年(1107~1159)字伯堅,因家鄉別墅有蕭閒堂,故自號蕭閒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代文學家。宋宣和末從父守燕山,宋軍敗績隨父降金,天會年間授真定府判官。完顏宗弼攻宋,與岳飛等交戰時,蔡鬆年曾爲宗弼“兼總軍中六部事”,仕至右丞相,封衛國公,卒諡“文簡”。鬆年雖一生官運亨通,其作品在出處問題上卻流露了頗爲矛盾的思想感情。內心深處潛伏着的民族意識使他感到“身寵神已辱”,作品風格雋爽清麗,詞作尤負盛名,與吳激齊名,時稱“吳蔡體”,有文集《明秀集》傳世。
張昪(992─1077)字杲卿,韓城(今屬陝西)人。南宋初人,作者經歷宋由盛到衰的時代。此詞爲作者退居期間所作。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至御史中丞、參知政事兼樞密使,以太子太師致仕。熙寧十年卒,年八十六,諡康節。
班彪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遊學不輟,才名漸顯。西漢末年,爲避戰亂至天水,依附於隗囂,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作《王命論》感化之,結果未能如願。後至河西(今河西走廊一帶 ) , 爲大將軍竇融從事 , 勸竇融支持光武帝。東漢初,舉茂才,任徐縣令,因病免官。班彪學博才高,專力從事於史學著述。寫成《後傳》60餘篇,斟酌前史,糾正得失,爲後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漢書》,史料多依班彪,實際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繼續。其女班昭等又補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明末清初散文家,與汪琬、侯方域並稱清初散文三大家,與兄際瑞、弟禮合稱寧都三魏,三魏兄弟與彭士望、林時益、李騰蛟、嶽維屏、彭任等合稱易堂九子。字冰叔,一字叔子,號裕齋。江西寧都人,明末諸生,明亡隱居翠微峯勺庭,人稱勺庭先生。後出遊江南,以文會友,傳播其明道理、識時務、重廉恥、畏名義的學說,結納賢豪,以圖恢復。他的文章多頌揚民族氣節人事,表現出濃烈的民族意識。還善於評論古人的業跡,對古人的是非曲直、成敗得失都有一定的見解,著有《魏叔子文集》。
李方膺(1695~1755)清代詩畫家。字虯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乳名龍角。通州(今江蘇南通)人。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後寓揚州借園,自號借園主人,以賣畫爲生。與李鱓、金農、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鬆、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爲揚州八怪之一。
僧,字忘機,成都華陽(今四川華陽)人。後依解潛,久留荊楚,故亦自稱楚人。少爲浮屠。蹈冠遊京師,以詩、畫爲佛事,都下翕然知名,士大夫多與之遊。。畫家於人物必九朽一罷,謂先以土筆撲取形似數次修改,故曰九朽,繼以淡墨一描而成,故曰一罷,罷者畢也。純獨不假乎此,落筆便成,而氣韻生動。每謂人曰:“書、畫同一關捩,善書者又豈先朽而後書邪?”有石鼎聯句圖傳於世。《畫繼、後村題跋》。
徐昌圖(約公元965年前後在世)莆田市城廂區延壽人,一作莆陽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約宋太祖乾德年中前後在世。徐寅曾孫,與兄徐昌嗣並有才名。五代末以明經及第,初仕閩陳洪進(仙遊人,時任清源軍節度使)歸宋,陳遣其奉《納地表》入宋進貢。太祖留之汴京,命爲國子博士,遷殿中丞。昌圖好作詞,風格雋美,爲五代詞壇有數名手,啓北宋一代詞風。今人選詞和研究宋文學史的,一定要提到他的名字。遺詞僅存三首,收入《全唐詩》卷898中,亦曾收入《尊前集》
李昂(並非唐文宗李昂),詩作很少,全唐詩中僅存其二首,他的生平事蹟也記載極少,只知道他在開元時任考功員外郎。雖然李昂在唐代詩人裏毫無名氣,存詩也少,但他的詩作還是相當不錯的,寫得激越豪壯,恰似一曲嘹亮雄健的軍中樂章,能從中感受到大唐盛時那賁張的血脈。
秦湛,生卒年不詳,字處度,號濟川,行名大七(一作祖七),高郵(今屬江蘇)人,秦觀之子。官宣教郎。紹興二年(1132)添差通判常州。四年(1134)致仕。少好學,善畫山水。詞存《卜算子》一首,見《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四。
曾允元字舜卿,號鷗江,元江西太和人,生平不詳。曾允元,宋代詞人,名作《水龍吟》流傳很廣;《詞綜》卷二八謂其字舜卿,疑將曾揆之字誤作允元之字。《元草堂詩餘》卷中入選其詞4首,《全宋詞》據以錄入。
章楶(楶音:傑)(1027-1102)字質夫,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治平二年(1065)進士,知陳留縣。歷任提點湖北刑獄、成都路轉運使。元佑初,以直龍圖閣知慶州。哲宗時改知渭州,有邊功。建中靖國元年(1102),除同知樞密院事。崇寧元年卒,年七十六,諡莊簡,改諡莊敏。《宋史》有傳。《全宋詞》錄其詞二首。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爲“茶仙”,尊爲“茶聖”,祀爲“茶神”。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江南各地,撰《茶經》三卷,成爲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全唐文》中撰載有《陸羽自傳》。曾編寫過《謔談》三卷。他開啓了一個茶的時代,爲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李光(1078年12月16日[1] —1159年4月22日),字泰發,一作字泰定,號轉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南宋名臣、文學家、詞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陽王李璡之後。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調知開化縣,移知常熟縣。累官至參知政事,因與秦檜不合,出知紹興府,改提舉洞霄宮。紹興十一年(1141年),貶藤州安置,後更貶至昌化軍。秦檜死,內遷郴州。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復左朝奉大夫。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後,贈資政殿學士,賜諡莊簡。有前後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莊簡集》等。
洪邁(1123——1202),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人,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副丞相、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卒年八十,諡“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
施嶽(約1247年前後在世),字仲山,號梅川,吳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理宗淳佑中前後在世。精於音律。卒,楊纘爲樹梅作亭,薛夢珪爲作墓誌,李彭老書,周密題,葬於西湖虎頭巖下。可見他在當時是很受文人推重的。但他生平的事蹟已經不可考。嶽因通音律,故作詞聲元舛誤;又因多讀唐詩,故詞語多雅淡。所作今僅見存於絕妙好詞中的六首。
黃中輔(1110—1187)字槐卿,晚號細高居士。是抗金名將宗澤的外甥。義烏縣城東隅金山嶺頂人。祖父景圭,金吾衛上將軍,居浦陽(今浦江)。父琳,遷居義烏。黃中輔赤誠愛國,忠奸分明,祟尚氣節,不爲苟合。時秦檜柄國,誣害忠良,粉飾太平,不思北進,黃中輔於京師臨安太平樓題句“快磨三尺劍,欲斬佞臣頭”,爲世人所重。
孔夷,北宋哲宗年間(公元1086-1100年)的著名詞人。字方平,汝州龍興(今屬河南寶丰)人。學者孔旼之子。北宋哲宗元祐間隱士,隱名魯逸仲。孔夷深受父親孔旼的影響,終生不求仕進,唯以詩酒自娛。隱居滍陽(今河南),與李廌爲詩酒侶,自號滍皋漁父。與李薦、劉攽、韓維爲友。王灼《碧雞漫志》卷二稱其與侄孔處度齊名。黃升贊其“詞意婉麗,似万俟雅言”(《花菴詞選》)。《全宋詞》錄其詞三首。事見《鹹淳臨安志》卷六六。
楊徽之(921~1000)宋代官員、宋初第一代詩人中的佼佼者。字仲猷,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後周顯德二年舉進士甲科,起家校書郎,集賢校理,累官右拾遺。因文才出衆,曾奉詔參與編輯《文苑英華》,負責詩歌部分。真宗時官至翰林待讀學士。爲人純厚清介,守規矩,尚名教,尤惡非道以幹進者,後患足疾而卒,諡文莊。
鄒浩(1060—1111)字志完,遇赦歸裏後於周線巷住處闢一園名“道鄉”,故自號道鄉居士,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生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歲。元豐五年(1082)進士,調揚州潁昌府教授。呂公著、範純仁爲郡守,皆禮遇之。哲宗朝,爲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獨相用事,浩露章數其不忠,因削官,羈管新州。徽宗立,復爲右正言,累遷兵部侍郎兩謫嶺表,復直龍圖閣。卒諡忠,學者稱道鄉先生。浩著《道鄉集》四十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王恭(1343-? ),字安仲,長樂沙堤人。家貧,少遊江湖間,中年隱居七巖山,爲樵夫20多年,自號“皆山樵者”。善詩文,與高木秉、陳亮等諸文士唱和,名重一時。詩人王 曾爲他作《皆山樵者傳》。明永樂二年(1404年),年屆六十歲的王恭以儒士薦爲翰林待詔,敕修《永樂大典》。永樂五年,《永樂大典》修成,王恭試詩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辭官返里。王恭作詩,才思敏捷,下筆千言立就,詩風多悽婉,隱喻頗深。爲閩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雲樵集》四卷,《草澤狂歌》五卷及《風臺清嘯》等。
遊次公,字子明,號西池,又號寒巖,建安(今福建建甌)人,著名理學家遊酢侄孫,禮部侍郎遊操之子。乾道末,爲范成大幕僚,多有唱和,又曾爲安仁令。淳熙十四年(1187)以奉議郎通判汀州。著有《倡酬詩卷》,存詞五首。
徐有貞(1407~1472)初名珵(chéng),字元玉,號天全,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祝允明外祖父。宣德八年進士,授翰林編修。因謀劃英宗復位,封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後誣告殺害於謙、王文等,獨攬大權。因與石亨、曹吉祥相惡,出任廣東參政。後爲石亨等誣陷,詔徙金齒(今雲南保山)爲民。亨敗,得放歸。成化初,復官無望,遂浪跡山水間。書法古雅雄健,山水清勁不凡,撰有《武功集》。
西漢著名的司法官。字長君,鉅鹿人(鉅鹿,在今河北南部,路溫舒系河北廣宗人)。信奉儒家學說。起初學習律令,當過縣獄吏、郡決曹史;後來又學習《春秋》經義,舉孝廉,當過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職。宣帝即位,他上疏請求改變重刑罰、重用治獄官吏的政策,主張“尚德緩刑”,“省法制,寬刑罰”。他認爲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獄吏。漢承襲秦朝這一弊政,必須改革。他還反對刑訊逼供,認爲刑訊迫使罪犯編造假供,給獄吏枉法定罪開了方便之門。他在奏疏中還提出廢除誹謗罪,以便廣開言路。
唐順之(公元1507~1560)字應德,一字義修,號荊川。漢族,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明代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進)城內青果巷易書堂官宦之家。 嘉靖八年(1529)會試第一,官翰林編修,後調兵部主事。當時倭寇屢犯沿海,唐順之以兵部郎中督師浙江,曾親率兵船於崇明破倭寇於海上。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禎時追諡襄文。學者稱"荊川先生"。
孔稚珪(447~501)南朝齊駢文家。一作孔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劉宋時,曾任尚書殿中郎。齊武帝永明年間,任御史中丞。齊明帝建武初年,上書建議北征。東昏侯永元元年(499),遷太子詹事。死後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李格非(約1045~約1105年)北宋文學家。字文叔,山東濟南歷下人,女詞人李清照父。李清照《上樞密韓公詩二首》詩序中稱“父祖皆出韓公門下”,可知其父祖輩皆爲“蚤有盛名,識量英偉”(《宋史·韓琦傳》)的學士韓琦的門下士。幼時聰敏警俊,刻意於經學,著《禮記說》數十萬言。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進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縣)司戶參軍、試學官,後爲鄆州(今山東東平)教授。宋代有兼職兼薪制度,郡守見他清貧,欲讓他兼任其他官職,他斷然謝絕,表現了廉潔清正的風節。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學家。字子相,號方城山人。興化(今屬江蘇興化)人。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將宗澤後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由刑部主事調吏部,以病歸,築室百花洲上,讀書其中,後歷吏部稽勳員外郎,楊繼盛死,臣賻以金,爲嚴嵩所惡,出爲福建參議,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學副使,卒官。詩文主張復古,與李攀龍等齊名,爲“嘉靖七子”(後七子)之一,散文《報劉一丈書》,對當時官場醜態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畢沅(1730~1797)清代官員、學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從沈德潛學於靈巖山,自號靈巖山人。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廷試第一,狀元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撫,第二年擢湖廣總督。嘉慶元年(1796)賞輕車都尉世襲。病逝後,贈太子太保,賜祭葬。死後二年,因案牽連,被抄家,革世職。畢沅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續司馬光書,成《續資治通鑑》,又有《傳經表》、《經典辨正》、《靈巖山人詩文集》等。
於鵠,大曆、貞元間詩人也。隱居漢陽,嘗爲諸府從事。其詩語言樸實生動,清新可人;題材方面多描寫隱逸生活,宣揚禪心道風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謠》、《江南曲》、《題鄰居》、《塞上曲》、《悼孩子》、《長安遊》、《惜花 》、《南溪書齋》、《題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謠》和《江南曲》兩首詩流傳最廣。
劉迎(?—1180)金代詩人、詞人,字無黨,號無諍居士。東萊(今山東萊州)人。曾爲唐州幕官。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以薦書對策爲當時第一,次年登進士第,授豳王府記室,改任太子司經,頗受金世宗第二子顯宗允恭的親重。大定二十年“從駕涼陘”,因病去世。
邊貢(1476 ~1532)字庭實,因家居華泉附近,自號華泉子,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明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進士,官至太常丞。邊貢以詩著稱於弘治、正德年間,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並稱“弘治四傑”。後來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稱爲明代文學“前七子”。
莊棫(1830——1878 ),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詞人,學者,號東莊,又號蒿庵。丹徒人,生於道光十年(1830)。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歲。著有《蒿庵遺稿》,詞甲、乙稿及補遺附焉。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學家、史學家、經濟學家和文學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號深庵、玉峯、別號海山老人,瓊州瓊臺(今屬海南)人。景泰五年進士,歷官經筵講官、侍講、侍講學士、翰林學士、國子臨祭酒、禮部侍郎、尚書、纂修《憲宗實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等職。丘浚學問淵博,熟悉當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覽不輟,研究領域涉政治、經濟、文學、醫學等,著述甚豐,同海瑞合稱爲“海南雙壁”。
舒頔(dí)(一三○四~一三七七),字道原,績溪,(今屬安徽省)人。擅長隸書,博學廣聞。曾任台州學正,後時艱不仕,隱居山中。入朝屢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終老於家。歸隱時曾結廬爲讀書舍,其書齋取名“貞素齋”。著有《貞素齋集》、《北莊遺稿》等。《新元史》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