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明萬曆補邑庠生。後來祁門縣文化部門,在渚口鄉清溪村發現了鄭之珍夫婦合葬墓及《清溪鄭氏族譜》,確認他爲祁門縣渚口鄉清溪人。鄭之珍在《新編目連戲救母勸善戲文》序中自述:“幼學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趨時,而學不獲遂,於是萎念於翰場,而 遊心於方外。
李邴(1085-1146), 字漢老,號龍龕居士。濟州任城人。生於宋神宗元豐八年,卒於高宗紹興十六年,年六十二歲。崇寧五年,1106年舉進士第。累遷翰林學士。高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直學士院。苗傅、劉正彥反,邴諭以逆順禍福之理,且密勸殿帥王元,俾以禁旅擊賊。後爲資政殿學士,上戰陣、守備、措畫、綏懷各五事,不報。閒居十七年,卒於泉州。諡文敏。邴著有草堂集一百卷,《宋史本傳》傳於世。存詞8首。
劉著(約公元1140年前後在世)字鵬南,舒州皖城(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均不詳,北宋宣、政年間(1111~1125)登進士第。入金任居州縣甚久。年六十餘,始入翰林,充修撰。後出守武遂,終於忻州刺史。皖有玉照鄉,既老,號玉照老人,以示不忘其本。著善詩,與吳激常相酬答。《金史》無傳,事見《中州集》卷二。詞存一首。
劉光祖[公元一一四二年至一二二二年]字德修,簡州陽安人。生於宋高宗紹興十二年,卒於寧宗嘉定十五年,年八十一歲,登進士第。除劍南東川節度推官。淳熙五年,(公元一一七八年)召對,論恢復事,除太學正。光宗時,爲侍御史,極論道學所繫。徙太府少卿,求去不已,除直祕閣潼川運判。後官至顯謨閣直學士。卒,諡文節。光祖著有後溪集十卷,《宋史本傳》傳於世。
[唐]宗室,字在博,一作存博。鄭王元懿玄孫,勉子,官兵部員外郎。有畫癖,聞一士人家有張璪所繪松石幛子,乃詣購其家,弱妻已練爲衣裹。唯得兩幅,雙柏一石,嗟惋久之,作繪練記。以至行雅操知名當時。特精楷隸,並善畫梅。又蕭字爲梁侍中蕭子云壁書,李約得之,崔備爲之記,約自爲贊,又以名其齋。《唐書宗室世系表》、《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圖繪寶鑑補遺》、《蕭齋記》
王雱(1044-1076年),字元澤,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文學家,道學、佛學學者。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之子。世稱王安禮、王安國、王雱爲“臨川三王”。
公羊高,舊題《春秋公羊傳》的作者。戰國時齊國人。相傳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傳於公羊平。《春秋公羊傳》最初僅有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及齊人胡母生,才“著於竹帛”,流傳於世。《春秋公羊傳》,亦稱《公羊春秋》或《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着重闡釋《春秋》之“微言”、“大義”,史事記載較簡略。
周興嗣 公元四六九年至五二一年字思纂,郡望陳郡項(今河南省沈丘縣)。生年不詳,卒於梁武帝普通二年。世居姑熟(今安徽當塗),博學善屬文。武帝時,拜安成王國侍郎。帝每令興嗣爲文,如銅表銘、柵塘碣、檄魏文,次韻王義之書千字文。每奏,輒稱善。官終給事中。興嗣撰皇帝實錄、皇德記、起居注、職儀等百餘卷,又作有文集十卷,(《梁書》及《兩唐書志》)傳於世。
西晉文學家。字孟陽。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詳。性格閒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託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其中,載、協相近,亢則略遜一籌。《文心雕龍》說:“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一說,“三張”指張華與張載、張協二人,張亢不在其內。
鮑令暉,南朝女文學家,東海(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南橋鎮)人,是著名文學家鮑照之妹,出身貧寒,但能詩文。鮑令暉是南朝宋、齊兩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學家。曾有《香茗賦集》傳世,今已散佚。另有留傳下來:《擬青青河畔草》、《客從遠方來》、《古意贈今人》、《代葛沙門妻郭小玉詩》等。
鄭光祖生於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薰陶,青年時期置身於雜劇活動,享有盛譽。但他的主要活動在南方,成爲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
戚夫人(?-前194年),又稱戚姬,戚姓。秦末定陶(今山東定陶)人,隨劉邦征戰了4年,是漢高祖劉邦的寵妃。劉邦死後,呂后立即着手殘害戚夫人,先暗殺其子趙王如意,然後命人砍去戚夫人手足、灼爛耳朵、挖掉眼珠又灌了啞藥再將其丟進廁所裏,稱之爲 人彘,數天之後戚夫人慘死於這種極度暴虐的摧殘中。現今的中國北方部分民衆奉其爲廁神。
袁黃 初名錶,字坤儀,號了凡。袁黃是(浙江嘉善人,又有資料稱其爲江蘇吳江人)。據日本學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興陶莊(明代併入嘉善縣),元末時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奪取皇位,發生“靖難之役”,袁家因與反對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牽連被抄家。袁了凡的曾祖的父親倖免於被捕,開始四處奔走逃亡,後定居於江蘇吳江。少即聰穎敏悟,卓有異才,對天文、術數、水利、兵書、政事、醫藥等無不研究,補諸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縣辟書院,令高材生從其受業。萬曆五年(1577)會試,因策論違主試官意而落第。
楊惲(?—前45),西漢家。字子幼,漢族,西漢華陰(今屬陝西)人,宣帝時曾任左曹,後因告發霍氏(霍光子孫)謀反有功,封平通侯,遷中郎將。神爵元年(前61)升爲諸吏光祿勳,位列九卿。其父楊敞曾兩任漢宣帝時丞相,其母司馬英是著名史學家兼文學家司馬遷的女兒。其文章《報孫會宗書》被後人認爲頗有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的風格。
張溥(1602~1641),明代文學家。初字乾度,後字天如,號西銘。直隸太倉(今屬江蘇)人。崇禎進士,選庶吉士,自幼發奮讀書,明史上記有他“七錄七焚”的佳話。與同鄉張採齊名,合稱“婁東二張”。張溥曾與郡中名士結爲復社,評議時政,是東林黨與閹黨鬥爭的繼續。張溥在文學方面,推崇前後七子的理論,主張復古,又以“務爲有用”相號召。一生著作宏豐,編述三千餘卷,涉及文、史、經學各個學科,精通詩詞,尤擅散文、時論。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記》。
李泌(722---789),字長源,京兆(今西安)人,唐朝大臣。天寶中,自嵩山上書論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爲東宮屬言。爲楊國忠所忌,歸隱名山。安祿山叛亂,肅宗即位靈武,召他參謀軍事,又爲倖臣李輔國等誣陷,復隱衡嶽。代宗即位,召爲翰林學士,又屢爲權相元載、常袞排斥,出爲外官。
萬楚,唐詩人。開元年間登進士及第。沉跡下僚,後退居潁水之濱。與李頎友善。清沈德潛謂其《驄馬》詩“幾可追步老杜”(《唐詩別裁集》)。《國秀集》選其詩三首,《全唐詩》存其詩八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蹟見《李頎集》捲上、《唐詩紀事》卷二0。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爲“桐城三祖”。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任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辭官南歸,先後主講於揚州梅花、江南紫陽、南京鐘山等地書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等,曾編選《古文辭類纂》。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家富,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幹筆作皴,名爲“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
況周頤(1859~1926)晚清官員、詞人。原名周儀,因避宣統帝溥儀諱,改名周頤。字夔笙,一字揆孫,別號玉梅詞人、玉梅詞隱,晚號蕙風詞隱,人稱況古,況古人,室名蘭雲夢樓,西廬等。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寶慶。光緒五年舉人,曾官內閣中書,後入張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於詞,凡五十年,尤精於詞論。與王鵬運、朱孝臧、鄭文焯合稱“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風詞》、《蕙風詞話》。
劉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學家,劉敞之弟。字貢夫,一作貢父、贛父,號公非。臨江新喻(今江西新餘)人,一說江西樟樹人。慶曆進士,歷任曹州、兗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書舍人。一生潛心史學,治學嚴謹。助司馬光纂修《資治通鑑》,充任副主編,負責漢史部分,著有《東漢刊誤》等。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學家。字彥章,號浮溪,又號龍溪,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貫婺源,後移居饒州德興(今屬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韓駒學詩,入太學,喜讀《春秋左氏傳》及《西漢書》。崇寧二年(1103)進士,任婺州(今浙江金華)觀察推官、宣州(今屬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屬安徽)通判等職。《全宋詞》錄其詞4首。
鹿虔扆 ( yǐ )五代詞人,生卒年、籍貫、字號均不詳。早年讀書古詩,看到畫壁有周公輔成王圖,即以此立志。後蜀進士。累官學士,廣政間曾任永泰軍節度使、進檢校太尉、加太保,人稱鹿太保。與歐陽炯、韓琮、閻選、毛文錫等俱以工小詞供奉後主孟昶,忌者號之爲“五鬼”。蜀亡不仕。其詞今存6首,收於《花間集》,其詞含思悽惋,秀美疏朗,較少浮豔之習,風格近於韋莊,代表作《臨江仙》。今有王國維輯《鹿太保詞》一卷。另據當代知名學者考證,鹿虔扆曾在前蜀做官,而所謂“五鬼”之說,純屬虛構。
楊基(1326~1378)元末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吳中(今浙江湖州),“吳中四傑”之一。元末,曾入張士誠幕府,爲丞相府記室,後辭去。明初爲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後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於工所。楊基詩風清俊纖巧,其中五言律詩《岳陽樓》境界開闊,時人稱楊基爲“五言射鵰手”。少時曾著《論鑑》十萬餘言。又於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倍加稱賞:“吾意詩境荒矣,今當讓子一頭地。”楊基與高啓、張羽、徐賁爲詩友,時人稱爲“吳中四傑”。
王褒,字子淵,西漢人,文學家,生卒年不詳。蜀資中(今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墨池壩)人。其生卒年失載,只知他文學創作活動主要在漢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時期。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辭賦家,寫有《洞簫賦》等賦十六篇,與揚雄並稱“淵雲”。
韋承慶(639—705)字延休,唐代河內郡陽武縣(今河南原陽)人。性謹畏,事繼母篤孝。第進士。累遷鳳閣舍人,在朝屢進讜言。轉天官侍郎,凡三掌選,銓授平允。長安中,(公元703年左右)拜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張易之誅,承慶以素附離,流嶺表。歲餘,以祕書員外少監召,兼修國史,封扶陽縣子。遷黃門郎,未拜卒,諡曰溫。承慶著有文集六十卷,《兩唐書志》傳於世。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東晉著名醫藥學家.漢族,晉丹陽郡(今江蘇句容)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葛洪是中國東晉時期有名的醫生,是預防醫學的介導者。著有《肘後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症侯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其在煉丹方面也頗有心得,丹書《抱朴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製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葛稚川移居圖軸》元王蒙繪,故宮博物院藏。《人物圖·葛仙吐火圖》明郭詡繪,上海博物館藏。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郭子儀被再度啓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並擊潰吐蕃,穩住關中。大曆十四年(779年),郭子儀被尊爲“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張惠言(1761~1802)清代詞人、散文家。原名一鳴,字皋文,一作皋聞,號茗柯,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嘉慶四年進士,官編修。少爲詞賦,深於易學,與惠棟、焦循一同被後世稱爲“乾嘉易學三大家”。又嘗輯《詞選》,爲常州詞派之開山,著有《茗柯文集》。
張俞(《宋史》作張愈),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家。字少愚,又字才叔,號白雲先生,益州郫(今四川郫縣)人,祖籍河東(今山西)。屢舉不第,因薦除祕書省校書郎,願以授父而自隱於家。文彥博治蜀,爲築室青城山白雲溪。著有《白雲集》,已佚。
柳開(947~1000)北宋散文家。原名肩愈,字紹先(一作紹元),號東郊野夫;後改名開,字仲塗,號補亡先生,大名(今屬河北)人。開寶六年進士,歷任州、軍長官,殿中侍御史,提倡韓愈、柳宗元的散文,以復興古道、述作經典自命。反對宋初的華靡文風,爲宋代古文運動倡導者。作品文字質樸,然有枯澀之病,有《河東先生集》。詩作現存八首。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學家。字肅之,號亦齋,晚號倦翁。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寓居嘉興(今屬浙江)。岳飛之孫,嶽霖之子。宋寧宗時,以奉議郎權發遣嘉興軍府兼管內勸農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興,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爲承務郎監鎮江府戶部大軍倉,歷光祿丞、司農寺主簿、軍器監丞、司農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興。十二年,爲承議郎、江南東路轉運判官。十四年,除軍器監、淮東總領。寶慶三年(公元1227),爲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兼制置使。
李東陽(1447年-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諡文正,明朝中葉重臣,文學家,書法家,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師(今北京市)。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
蔣春霖(1818~1868)晚清詞人。字鹿潭,江蘇江陰人,後居揚州。咸豐中曾官兩淮鹽大使,遭罷官。一生潦倒,後因情事投水自殺(一說仰藥死)。早年工詩,中年一意於詞,與納蘭性德、項鴻祚有清代三大詞人之稱,所作《水雲樓詞》以身遭咸豐間兵事,特多感傷之音,詩作傳世僅數十首,稱《水雲樓賸稿》。
趙令畤(1061~1134)初字景貺,蘇軾爲之改字德麟,自號聊復翁。太祖次子燕王德昭﹝趙德昭﹞玄孫。元祐中籤書潁州公事,時蘇軾爲知州,薦其才於朝。後坐元祐黨籍,被廢十年。紹興初,襲封安定郡王,遷寧遠軍承宣使。四年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著有《侯鯖錄》八卷,趙萬里爲輯《聊復集》詞一卷。
韓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號贛叟,漢族,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將,天聖進士。初授將作監丞,歷樞密直學士、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與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名重一時,時稱“韓範”。嘉祐元年(1056),任樞密使;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僕射,封魏國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寧八年卒,年六十八。諡忠獻。《宋史》有傳。著有《安陽集》五十卷。《全宋詞》錄其詞四首。
柳惲,字文暢,生於宋泰始元年(465年),卒於梁天監十六年(517年)。祖籍河東解州(今山西運城),南朝梁著名詩人、音樂家、棋手。梁天監元年(502午)蕭衍建立梁朝,柳惲爲侍中,與僕射,著名史學家沈約等共同定新律。以後在朝中,歷任散騎常侍、左民尚書,持節、都督、仁武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今廣東廣州)刺史。又“徵爲祕書監、領左軍將軍”。曾兩次出任吳興(今浙江吳興縣)太守,“爲政清靜,人吏懷之。梁天監十六年 (517年)卒,享年53歲。贈侍中,中護軍。
周晉(生卒年不詳),字明叔,號嘯齋,其先濟南(今屬山東)人,自祖祕起寓居吳興(今浙江湖州)。晉於紹定四年(1231)官富陽令。嘉熙末淳祐初,爲福建轉運使幹官。累監衢州、通判柯山。寶祐三年(1255),知汀州。晉富藏書,工詞。詞作多散佚。《絕妙好詞》卷三載其詞三首,分別爲《點絳脣》,《清平樂》,《柳梢青》。
周端臣,宋詞人。字彥良,號葵窗。建業(今南京)人。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寓臨安。宋周密《武林舊事》雲其曾經“御前應制”。後出仕,未十年而卒(釋斯植《採芝集·挽周彥良》“白首功成未年”)。其詞作今存九首,內容多爲傷春、怨別,其中有四首“西湖”詞。亦能詩,《詩家鼎臠》及《宋詩紀事》收其詩九首。有《葵窗詞稿》,已佚。《江湖後集》卷三輯有其詩一卷。 周端臣詩,以影印文淵閣《四車全書·江湖後集》爲底本,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爲一卷。
嚴武,唐(公元七二六年至七六五年)字季鷹,華州華陰人。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卒於代宗永泰元年,年四十歲。武雖武夫,亦能詩,全唐詩中錄存六首。另外還有三國時期東吳棋士嚴武以及黃埔一期嚴武陸軍中將。
錢惟演(977—1034)北宋大臣,西昆體骨幹詩人。字希聖,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吳越忠懿王錢俶第十四子。從俶歸宋,歷右神武將軍、太僕少卿、命直祕閣,預修《冊府元龜》,累遷工部尚書,拜樞密使,官終崇信軍節度使,博學能文,所著今存《家王故事》、《金坡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