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曾鞏

曾鞏 (宋代)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佔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爲“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蘇武

蘇武 (两汉)

蘇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中國西漢大臣。武帝時爲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爲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米芾

米芾 (宋代)

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太原,遷居襄陽。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爲水墨雲山墨戲,煙雲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鑑別。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劉楨

劉楨 (魏晋)

劉楨(?-217),三國時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幹,山東東平寧陽人。博學有才,與魏文帝友善。後以不敬罪被刑,刑後署吏。所作五言詩,風格遒勁,語言質樸,重名於世,今有《劉公幹集》。

秦韜玉

秦韜玉 (唐代)

秦韜玉 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或雲郃陽(今陝西合陽)人。出生於尚武世家,父爲左軍軍將。少有詞藻,工歌吟,卻累舉不第,後諂附當時有權勢的宦官田令孜,充當幕僚,官丞郎,判鹽鐵。黃巢起義軍攻佔長安後,韜玉從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賜進士及第,編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爲工部侍郎、神策軍判官。時人戲爲“巧宦”,後不知所終。

張泌

張泌 (唐代)

張泌,字子澄,唐末重要作家,生卒年約與韓偓(842-914)相當。

左思

左思 (魏晋)

左思(約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左思自幼其貌不揚卻纔華出衆。晉武帝時,因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任祕書郎。晉惠帝時,依附權貴賈謐,爲文人集團“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永康元年(300年),因賈謐被誅,遂退居宜春裏,專心著述。後齊王司馬冏召爲記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張方進攻洛陽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陳克

陳克 (宋代)

(1081—1137)北宋末南宋初詞人。字子高,自號赤城居士。臨海(今屬浙江)人。

張榘

張榘 (宋代)

[約公元1208年前後在世]字方叔,號芸窗,南徐(一作潤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嘉定初前後在世。淳佑間,任句容令。寶佑中,爲江東制置使參議、機宜文字。榘著有《芸窗詞稿》一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東方朔

東方朔 (两汉)

東方朔(前154年-前93年),本姓張,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德州陵縣神頭鎮)人,西漢著名詞賦家,幽默風趣且才華橫溢,在政治方面也頗具天賦,他曾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但漢武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不以重用。東方朔一生著述甚豐,後人匯爲《東方太中集》。

毛文錫

毛文錫 (唐代)

唐末五代時人,字平珪,高陽(今屬河北人),一作南陽(今屬河南)人。年十四,登進士第。已而入蜀,從王建,官翰林學士承旨,進文思殿大學士,拜司徒,蜀亡,隨王衍降唐。未幾,復事孟氏,與歐陽烔等五人以小詞爲孟昶所賞。《花間集》稱毛司徒,著有《前蜀紀事》《茶譜》,詞存三十二首,今有王國維輯《毛司徒詞》一卷。

和凝

和凝 (五代)

和凝(898-955年),五代時文學家、法醫學家。字成績。鄆州須昌(今山東東平)人。幼時穎敏好學,十七歲舉明經,梁貞明二年(916)十九歲登進士第。好文學,長於短歌豔曲。梁貞明二年(916)進士。後唐時官至中書舍人,工部侍郎。後晉天福五年 (940)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入後漢,封魯國公。後周時,贈侍中。嘗取古今史傳所訟斷獄、辨雪冤枉等事,著爲《疑獄集》兩卷(951年)。子和(山蒙)又增訂兩卷,合成四卷。

梁啓超

梁啓超 (清代)

梁啓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漢族,廣東新會人,清光緒舉人,和其師康有爲一起,倡導變法維新,並稱“康梁”。是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爲《飲冰室合集》。

洪諮夔

洪諮夔 (宋代)

洪諮夔,(1176~1236),南宋詩人,漢族人。字舜俞,號平齋。於潛(今屬浙江臨安縣)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授如皋主簿,尋爲饒州教授。作《大治賦》,受到樓鑰賞識。著作有《春秋說》3卷、《西漢詔令攬鈔》等。

王昭君

王昭君 (两汉)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爲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漢族,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揚雄

揚雄 (两汉)

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漢族。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 少好學,口喫,博覽羣書,長於辭賦。年四十餘,始遊京師,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等賦。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揚雄是即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楊雄”。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爲揚雄。

吳偉業

吳偉業 (清代)

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世居江蘇崑山,祖父始遷江蘇太倉,漢族,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又爲婁東詩派開創者。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後自成新吟,後人稱之爲“梅村體”。

林升

林升 (宋代)

林升,字雲友,又字夢屏,溫州橫陽親仁鄉蓀湖裏林坳(今屬蒼南縣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與平陽林升卿謀葬父序》)。大約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長詩文的士人。事見《東甌詩存》卷四。《西湖遊覽志餘》錄其詩一首。

喬吉

喬吉 (元代)

喬吉(1280?~1345) 元代雜劇家、散曲作家。一稱喬吉甫,字夢符,號笙鶴翁,又號惺惺道人。太原人,流寓杭州。鍾嗣成在《錄鬼簿》中說他“美姿容,善詞章,以威嚴自飭,人敬畏之”,又作弔詞雲:“平生湖海少知音,幾曲宮商大用心。百年光景還爭甚?空贏得,雪鬢侵,跨仙禽,路繞雲深。”從中大略可見他的爲人。劇作存目十一,有《杜牧之詩酒揚州夢》、《李太白匹配金錢記》、《玉簫女兩世姻緣》三種傳世。

何夢桂

何夢桂 (宋代)

淳安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度宗鹹淳中前後在世。鹹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進士,爲太常博士,歷監察御史官,大理寺卿。引疾去,築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屢召不起,終於家。夢桂精於易,著有易衍及中庸,致用。

李璟

李璟 (五代)

李璟((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李璟好讀書,多才藝。常與寵臣韓熙載、馮延巳等飲宴賦詩。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時年47歲。廟號元宗,諡號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詩詞被錄入《南唐二主詞》中。

班固

班固 (两汉)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東北)。除蘭臺令史,遷爲郎,典校祕書,潛心二十餘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徵匈奴爲中護軍,兵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等。

呂本中

呂本中 (宋代)

呂本中(1084- 1145),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壽州人,詩人,詞人,道學家. 詩屬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詩話>>,<<東萊先生詩集>> 等. 詞不傳,今人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 輯有<<紫微詞>>,<<全宋詞>> 據之錄詞二十七首.呂本中詩數量較大,約一千二百七十首。

虞姬

虞姬 (两汉)

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名虞(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有美人名虞”的記載)。一說姓虞(在《漢書·項籍傳》中有“有美人姓虞”的記載)。生卒年不詳,出生地不詳(一說今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虞溪村,一說今常熟虞山腳下虞溪村,一說今紹興縣漓渚鎮塔石村)。相傳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並有“虞美人”之稱。逝世年齡正史並無記載,據野史記載,虞姬“{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2年}年僅28歲。

魯迅

魯迅 (近代)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爲“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張輯

張輯 (宋代)

張輯(生卒年不詳)字宗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張輯有《沁園春》(今澤先生)詞,自序雲:“矛頃遊廬山,愛之,歸結屋馬蹄山中,以廬山書堂爲扁,包日庵作記,見稱廬山道人,蓋援涪翁山谷例。黃叔豹謂矛居鄱,不應捨近求遠,爲更多東澤。黃魯庵詩帖往來,於東澤下加以詩仙二字。近與馮可遷遇於京師,又能節文,號矛東仙,自是詩盟遂以爲定號。有詞作《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樓作》等。

顧夐

顧夐 (唐代)

顧敻,五代詞人。生卒年、籍貫及字號均不詳。前蜀王建通正(916)時,以小臣給事內廷,見禿鷲翔摩訶池上,作詩刺之,幾遭不測之禍。後擢茂州刺史。入後蜀,累官至太尉。顧夐能詩善詞。 《花間集》收其詞55首,全部寫男女豔情。

查慎行

查慎行 (清代)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詩人,當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璉,字夏重,號查田;後改名慎行,字悔餘,號他山,賜號煙波釣徒,晚年居於初白庵,所以又稱查初白。海寧袁花(今屬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特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內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歸裏,家居10餘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訕謗案,以家長失教獲罪,被逮入京,次年放歸,不久去世。查慎行詩學東坡、放翁,嘗注蘇詩。自朱彝尊去世後,爲東南詩壇領袖。著有《他山詩鈔》。

林則徐

林則徐 (清代)

林則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漢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峯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爲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

張耒

張耒 (宋代)

北宋文學家,擅長詩詞,爲蘇門四學士之一。《全宋詞》《全宋詩》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遊學於陳,學官蘇轍重愛,從學於蘇軾,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汪洋澹泊。其詩學白居易、張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輸麥行》多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風格平易曉暢。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遺》十二卷、《續拾遺》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姜特立

姜特立 (宋代)

姜特立[公元?年至一一九二年左右],字邦傑,浙江麗水人。生年不詳,卒於宋光宗紹熙中。以父恩補承信郎。淳熙中,(公元一一八一年左右)累遷福建兵馬副都監;擒海賊姜大獠。趙汝愚薦於朝,召見,獻詩百篇。除閣門舍人,充太子宮左右春坊。太子即位,除知閣門事。恃恩縱恣,遂奪職。帝頗念舊,復除浙東馬步軍副總管。寧宗時,官終慶遠軍節度使。特立工於詩,意境超曠。作有《梅山稿》六卷,續稿十五卷,《直齋書錄解題》行於世。

曹組

曹組 (宋代)

曹組,北宋詞人。生卒年不詳。字元寵。潁昌(今河南許昌)人。一說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曾官睿思殿應制,因佔對才敏,深得宋徽宗寵幸,奉詔作《艮嶽百詠》詩。約於徽宗末年去世。存詞36首。曹組的詞以"側豔"和"滑稽下俚"著稱,在北宋末曾傳唱一時,淺薄無聊者紛紛仿效。但在南宋初卻受到有識者的批評,甚至鄙棄。一些詞描寫其羈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頗爲深遠,無論手法、情韻,都與柳永詞有繼承關係。

宋祁

宋祁 (宋代)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學家。字子京,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後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天聖二年進士,官翰林學士、史館修撰。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書成,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諡景文,與兄宋庠並有文名,時稱“二宋”。詩詞語言工麗,因《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世稱“紅杏尚書”。

楊廣

楊廣 (隋代)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華陰人(今陝西華陰)人,生於隋京師長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麼。隋文帝楊堅、獨孤皇后的次子,開皇元年(581年)立爲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爲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開通永濟渠、通濟渠,加修邗溝、江南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開創科舉制度,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因爲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縊殺。唐朝諡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諡閔皇帝,其孫楊侗諡爲世祖明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張仲素

張仲素 (唐代)

張仲素(約769~819)唐代詩人,字繪之。符離(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間鄚縣(今河北任丘)。貞元十四年(798)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爲武寧軍從事,元和間,任司勳員外郎,又從禮部郎中充任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張仲素擅長樂府詩,善寫思婦心情。如"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春閨思》),"夢裏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閨思》),刻畫細膩,委婉動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語言慷慨,意氣昂揚,歌頌了邊防將士的戰鬥精神。

王十朋

王十朋 (宋代)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詩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出生於樂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樂清市)梅溪村。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攬權”中興爲對,中進士第一,被擢爲狀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學教授。王十朋以名節聞名於世,剛直不阿,批評朝政,直言不諱。

歐陽炯

歐陽炯 (五代)

(896-971)益州(今四川成都人),在後蜀任職爲中書舍人。據《宣和畫譜》載,他事孟昶時歷任翰林學士、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隨孟昶降宋後,授爲散騎常侍,工詩文,特別長於詞,又善長笛,是花間派重要作家。

張翰

張翰 (魏晋)

張翰,西晉文學家,字季鷹,父親是三國孫吳的大鴻臚張儼。吳郡吳縣(今蘇州)人。生卒年不詳,葬於蘆墟二十九都南役圩。張翰性格放縱不拘,時人比之爲阮籍,號“江東步兵”。齊王執政,闢爲大司馬東曹掾,見禍亂方興,以秋風起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爲由辭官而歸。

竇鞏

竇鞏 (唐代)

[唐](約公元七六二年至八二一年間在世)字友封,京兆金城人,竇庠之弟。生卒年均不詳,約自唐肅宗寶應元年至穆宗長慶元年間在世,年六十歲。狀貌魁偉。少博覽,無所不通。性宏放,好談古今。門多長者車轍。諸兄均先貴達,鞏於元和二年(公元八O七年)始舉進士。袁滋鎮滑州,闢爲從事。入朝,拜侍御史,歷司勳員外刑部郎中。元稹觀察浙東,奏爲副使,檢校祕書少監,兼御史中丞。稹移鎮武昌,鞏爲副使。平居與人言,吻動而言不發,白居易等目爲囁嚅翁。後終老於鄂渚。鞏所著詩,見竇氏聯珠集。

楊炎正

楊炎正 (宋代)

楊炎正(1145—?)字濟翁,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楊萬里之族弟。慶元二年(1196)年五十二始登第,受知於京鏜,爲寧縣簿。六年,除架閣指揮,尋罷官。嘉定三年(1210)於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論劾,詔與在外差遣,知藤州。嘉定七年又被論罷,改知瓊州,官至安撫使。楊炎正與辛棄疾交誼甚厚,多有酬唱。

李珣

李珣 (五代)

李珣(855?-930?),五代詞人。字德潤,其祖先爲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昭宗乾寧中前後在世。少有時名,所吟詩句,往往動人。妹舜弦爲王衍昭儀,他嘗以秀才預賓貢。又通醫理,兼賣香藥,可見他還不脫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瓊瑤集,已佚,今存詞五十四首,(見《唐五代詞》)多感慨之音。)

譚用之

譚用之 (唐代)

譚用之,[約公元九三二年前後在世],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後唐明宗長興中前後在世。善爲詩而官不達。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趙佶

趙佶 (宋代)

宋徽宗,名趙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趙佶先後被封爲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后於同月立他爲帝。第二年改年號爲“建中靖國”。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裏處)。 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爲“瘦金書”。

王粲

王粲 (魏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由於其文才出衆,被稱爲“七子之冠冕”。初仕劉表,後歸曹操。

司馬紮

司馬紮 (唐代)

司馬紮,生卒年裏貫均未詳,唐宣宗大中(847~858)前後在世。曾登進士第,有詩名,與儲嗣宗友善。著有《司馬先輩集》,《全唐詩》。

徐彥伯

徐彥伯 (唐代)

徐彥伯(?—714),名洪,以字行,兗州瑕丘人。七歲能爲文,對策高第。調永壽尉,蒲州司兵參軍。時司戶韋暠善判,司士李亙工書,而彥伯屬辭,稱河東三絕。屢遷給事中,預修《三教珠英》。由宗正卿出爲齊州刺史,移蒲州,擢修文館學士、工部侍郎,歷太子賓客卒。

万俟詠

万俟詠 (宋代)

万俟詠是北宋末南宋初詞人。字雅言,自號詞隱、大梁詞隱。籍貫與生卒年均不詳。哲宗元佑時已以詩賦見稱於時。據王灼《碧雞漫志》卷2記載:“元佑時詩賦老手”。但屢試不第,於是絕意仕進,縱情歌酒。自號“大梁詞隱”。徽宗政和初年,召試補官,授大晟府制撰。紹興五年(1135)補任下州文學。善工音律,能自度新聲。詞學柳永,存詞27首。

程顥

程顥 (宋代)

程顥(1032-1085), 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洛陽(今屬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裏行。反對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爲“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便須“以誠敬存之”(同上)。倡導“傳心”說。承認“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程顥學說在理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來爲朱熹所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其親撰及後人集其言論所編的著述書籍,收入《二程全書》。

文徵明

文徵明 (明代)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蔡文姬

蔡文姬 (两汉)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裏,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兒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歷史上記載蔡琰的事蹟並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歷朝歷代被廣爲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