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龜年,字永昌,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進士,一作淳熙二年進士(《東甌詩存》卷三)。寧宗慶元三年(一一九七)以軍功遷奉訓大夫,太子洗馬。事見清乾隆《溫州府志》卷一九、二○。今錄詩二首。
劉安世(1048年-1125年),字器之,號元城、讀易老人。魏州元城縣(今河北大名東北)人。 北宋後期大臣。熙寧六年(1073年),劉安世登進士第,不就選。從學於司馬光。後因司馬光、呂公著舉薦,升任右正言。累官左諫議大夫,進樞密都承旨。以直諫聞名,被時人稱之爲“殿上虎”。章惇掌權時,貶至英州、梅州安置。宋徽宗時獲赦,歷知衡、鼎、鄆州及鎮定府。蔡京爲相後,連謫至峽州羈管。宣和七年(1125年),劉安世去世,年七十八。宋孝宗時賜諡“忠定”。有《盡言集》等傳世。
(1739—1806)清浙江歸安人,字敏夫,號菔塘,一號吟梅居士。乾隆二十八年進士,官至太僕寺卿。曾任揚州梅花書院山長。編有《國朝六科漢給事中題名錄》、《國朝湖州府科第表》。著有《藤蔭雜記》、《吳興詩話》等。
陳方恪(1891—1966)字彥通,齋號屯雲閣、浩翠樓、鸞陂草堂。江西義寧(今修水)人,陳三立第四子,陳寅恪弟,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故人又稱其爲“陳家老七”、“彥老七”。光緒十七年(1891)11月15日出生於祖父陳寶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內。受家學影響,從小習詩詞文章,傳承散原老人文脈。師從陳銳、周大烈、王伯沆等名士,又得梁鼎芬、沈曾植、樊增祥、朱古微、鄭文焯、陳衍、鄭孝胥等詩詞名家點撥,詩名在其兄陳衡恪、陳隆恪、陳寅恪之上。陳方恪大半生風流倜儻,名士氣派十足,他被著名作家章品鎮稱爲“金陵最後一個貴族”。
(1699—1751)清江西廣昌人,字靜山,號崧甫。乾隆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疑獄多所平反。升郎中,奉命決獄江南,以平反宣城知縣段雲翮案,爲時所稱。累官常州知府,以事去官。工詩古文。有《希賢編》、《靜子日錄》、《南莊類稿》、《白雲詩鈔》、《奉使集》等。
李道純 ,湖南都梁(武岡)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字元素,號清庵,別號“瑩蟾子”。精於內丹學。李道純博學多才,他的內丹理論兼容幷包,系統非常完整。其師王金蟾爲道教丹功南宗白玉蟾之弟子。李道純融合內丹道派南北二宗。其內丹理論以“守中”爲要訣。 故後人稱其爲內丹學中的中派。
劉義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即宋文帝(424年-453年在位),小字車兒,中國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武帝劉裕第三子,宋少帝劉義符之弟,母文章太后胡道安。初封宜都王,歷任前將軍、鎮西將軍等職,元嘉元年(424年)即位,在位三十年,年號“元嘉”。元嘉三十年(453年),劉義隆被太子劉劭弒殺。時年四十七歲,諡號文皇帝,廟號太祖。
(961—1004)蔡州汝陽人,字漢公。少識音韻,善詩文,爲王禹偁所重,與丁謂齊名。太宗淳化三年進士第一。累遷右司諫。真宗朝歷權戶部判官、京東轉運副使、判太常禮院、知制誥掌三班院。屢有建言,嘗疏請將三司所轄還戶部,漸復六部各司其職之制,又極論軍政腐敗,將帥無能及畏懦玩寇等。有《駁史通》及文集。
張鎡,字功甫,原字時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號約齋。居臨安,卜居南湖。循王張俊之曾孫。隆興二年(1164),爲大理司直。淳熙年間直祕閣通判婺州。慶元初爲司農寺主簿,遷司農寺丞。開禧三年(1207)與謀誅韓侂冑,又欲去宰相史彌遠,事泄,於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編管,卒於是年後。張鎡出身華貴,能詩擅詞,又善畫竹石古木。嘗學詩於陸遊。尤袤、楊萬里、辛棄疾、姜夔等皆與之交遊。《齊東野語》載“其園池聲妓服玩之麗甲天下”,又以其牡丹會聞名於世。
[唐](公元七七三年在世)字長通,襄州南陽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代宗大曆中前後在世。初居漢水濱,後以避歲饉遷隱剡溪、鏡湖間。與女詩人李冶,上人皎然,皆有交情。大曆中,闢爲江西節度參謀。貞元二年,(公元七八六年)詔舉“韜晦奇才”,下聘禮,拜左拾遺,辭不就。放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1689)清浙江仁和人,字志伊,一字爾器,初字徵鳴,號託園。康熙十八年應博學鴻儒科,列二等,授檢討,充纂修《明史》官。與李因篤、毛奇齡等爲友。顧炎武亦服其“博聞強記”。有《十國春秋》、《周禮大義補》、《山經廣注》、《託園詩文集》等。
(471—525)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宏稱。蕭惠基子。博學善屬文。齊世,爲國子生,舉明經。起家著作佐郎。入梁,位南徐州中從事。清身率職,饋遺無所受。遷臨海太守,爲政清平,不尚威猛。官至司徒左長史。
史九散人,名樟,字敬先,號散仙,稱爲史九敬仙,又號史九散人。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人。宮武昌萬戶。或雲史九敬先即大官僚史天澤第九子,元初永清(今屬河北)人,歷官順天真定萬戶。喜莊、列之學,常麻衣草履,自稱“散仙”。此外,據清·張大復《寒山堂曲譜》,宋元南戲《東牆記》題名“九山書會捷譏史九敬先著”,《李勉》題名“史九敬先、馬致遠合著”。此人與元雜劇作家史九敬先是否一人,待考。 所作雜劇今知有《莊周夢》一種,一般認爲即現存《老莊週一枕胡蝶夢》。
(1032—1095)宋濮州鄄城人,字孝錫。以蔭爲泉州司戶參軍。神宗熙寧初,以河西令上書言政,王安石引置條例司,數與論事,薦充審刑詳議官。後爲大理正,以忤安石罷歸。哲宗初,範純仁等交章薦之,除河北轉運判官。累官權兵部侍郎。好《易》、《中庸》,兼習老、莊、釋氏之學。有詩文奏議。
寶廷(1840—1890)愛新覺羅氏,初名寶賢,字少溪,號竹坡,字仲獻,號難齋,晚年自號偶齋。濟爾哈朗八世孫。同治七年進士,授編修,歷官少詹事、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等官。與黃體芳、張之洞等主持清議。工詩好飲。有《偶齋詩草內外集》、《尚書持平》。
湖州德清人,一說安吉人。字持孝,或雲字持要、持正。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二十八年,由御史臺主簿爲監察御史,二十九年行尚書比部員外郎。孝宗隆興初,受詔措置宣州、太平州水利。乾道間,爲福建轉運副使。官至太子詹事、光祿卿。後以湖南安撫使進寶文閣待制卒,年八十二。諡憲敏。有《通鑑總類》及《宣林集》。
(1524—1593)明湖廣興國人,字明卿,號川樓、南嶽山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由中書舍人擢兵科給事中。以贈楊繼盛喪禮忤嚴嵩,謫南康推官,調歸德,旋棄官去。嵩敗,再起,官至河南左參政,大計罷歸。才氣橫放,好客輕財,工詩,與李攀龍等號“後七子”。歸田後聲名更盛。有《甔甀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