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戚,春秋衛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時人,姬姓,甯氏,名戚,是現代甯姓始祖,春秋萊棠邑(今青島平度)人,衛國(今河南境內)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齊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爲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爲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甯戚出生於衛國鄉下的貧困家庭,後來齊國齊桓公的大臣,與管仲、隰朋、賓胥無、鮑叔五人皆爲齊桓公功臣,在齊桓公稱霸中起到重要作用。
著作
甯戚著有《相牛經》1卷,爲中國最早畜牧專著,對促進齊國農牧業發展產生一定作用。
甯戚相牛
古有伯樂相馬,也有甯戚相牛。人們往往對伯樂相馬的故事津津樂道,而對甯戚相牛的故事知之甚少。實際上,由於長期管理農事,甯戚著有《相牛經》一卷,後傳給了百里奚,而使窮百里秦國飼牛拜相。應該說,甯戚對牛是情有獨鍾的,他餵過牛,仕齊後又大力推行牛耕代替人耕技術,提高了耕作效率,促進了農業發展。他以《飯牛歌》說齊桓公,其中就有“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的詞句。農諺講:“蠶無夜食不長,馬無夜草不肥。”大牲畜要在夜裏添芻料,甯戚的歌反映了齊地所積累的養牛經驗。齊國豐富的養牛經驗,帶動了養牛業的發展。戰國時,齊將田單被困在即墨(今平度東南),竟能在久困的城內收得千餘頭牛,以火牛陣打破燕軍,足見當時平度養牛業的發達。
後人評價
甯戚在歷史上的影響是很大的,歷代文人墨客對其稱頌頗多。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道“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謳歌兮,齊桓以該輔。”把他輔佐齊桓公和姜太公輔佐周文王相提並論。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辯》中寫道:“甯戚謳於車下兮,桓公聞而知之;無伯樂之善相兮,今使乎譽之。”讚揚了齊桓公對甯戚的識才用才。唐代詩人李白在《秋浦歌》第七首中寫道:“醉上山公馬,寒歌甯戚牛。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白石爛”就是甯戚在不得志時,抓住齊桓公出行的機會,叩牛角而歌時的歌詞。《呂氏春秋·離俗覽第七》對甯戚飯牛叩角而歌更是作了生動的記述。
甯冢雙鬆
據《管子》記載,甯戚在齊國的活動多在齊國的東部。如齊桓公和管仲爲解決商賈放債和農民之間的尖銳矛盾,曾委派四位重臣分赴各地調查研究,派到東方的就是甯戚,他當時很可能是分管齊國東部地區政務的。他長期在膠水一帶組織開墾土地,發展農耕,使得萊國百姓紛紛來降,並得到了妥善安置。甯戚因此深受膠水以東百姓的愛戴,所以甯戚死後葬在膠水東岸(今平度馬戈莊鎮境內)而不歸葬臨淄,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釋。甯戚的墓稱爲甯冢,冢體很大,位於一小山頂上,高15米,直徑70米,當地百姓稱其爲“冢頂”,冢的周圍形成了三個自然村,分別爲冢東、冢前和冢西。清代時,冢上有兩株大蟠鬆,爲平度舊八景之一——寧冢雙鬆。1984年,甯戚冢被列爲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棟樑,楷模
甯戚仕齊四十年,官至大司田,工作可謂是兢兢業業、政績突出,從而被齊桓公譽爲“齊國之棟樑,君臣之楷模”。就連管仲也對其極爲器重和佩服。現舉幾例佐之。一是他憑藉一身膽魄和浩然正氣,隻身入宋國,憑三寸不爛之舌和雄辯之才,說服宋公,不戰而勝宋國,使宋國歸於齊國麾下,初次使齊國朝野對其刮目相看。二是他利用齊國冶鐵業發達的優勢,推廣使用鐵鏵犁,結束了齊國木犁人耕時代,進入鐵犁牛耕時期,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三是他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管仲制定的相地衰徵大計,使齊國農業連年大豐收。他上任大司田不到一個月,就辦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把管仲的相地衰徵政策進行補充修正,在榮辱柱上重新頒佈;另一件是嚴懲大奴隸主伯氏抗稅不交,使相地衰徵政策得以順利推行。四是他心繫百姓,生活簡樸。身爲大司田,他上求乞於天地風雨諸神,下體察於黎民百姓之間,齊國的莊稼地裏,到處是他的身影。他謝絕了齊桓公和管仲爲他建造的豪華府第,甘願棲身簡陋的茅屋,和周圍百姓的茅舍一模一樣。五是齊桓公和管仲帶兵外出伐山戎,討蠻楚,鎮西狄,威東夷的時候,總是將國政委於甯戚,而甯戚總是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解除了齊桓公和管仲在前方帶兵打仗的後顧之憂。無怪乎甯戚死後,管仲就像是塌了半邊天,痛惜得整日恍惚,不停地讓愛妾婧爲他彈奏甯戚的《浩浩白水》。
齊桓公重用甯戚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間,齊桓公推行招賢納士,銳意求治的建國方略,任用管仲爲相,建立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賞識並重用甯戚,是齊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齊桓公求賢若渴,慧眼識才,一經交談便認定甯戚是難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論資歷,不計較小節,注重大節,力排衆議,擢用甯戚。傑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甯戚,幫助齊桓公用好甯戚之長。他建議立甯戚爲大司田主管農業的官員,他認爲甯戚是有才能的農業專家,自己不如甯戚。甯戚由此負責齊國的農業生產,主持開墾農田,興修水利,並興漁鹽之利。獎勵墾荒,薄取租賦,齊國很快富裕強盛起來。
促進農牧業發展
甯戚仕齊期間,經常到齊國東部活動,組織民衆發展農耕,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辭世後他被人們安葬在膠水東岸(今平度馬戈莊鎮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