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詩人大全

王沂

王沂 (元代)

南唐時人,與鍾茜交往唱酬。生卒年、籍貫皆不詳。《全唐詩》存詩1首。

趙瑩

趙瑩 (元代)

趙瑩,元朝人,生平、裏籍均不詳。其姓名與曲作僅見於 清人何夢華藏本《太平樂府》。

唐元

唐元 (元代)

(1269—1349)元徽州歙縣人,字長孺。工詩,善古文,與洪焱祖、俞趙老稱新安三俊。泰定帝時以文學起爲平江路學錄,升南軒書院山長。後以徽州路儒學教授致仕。有《易傳義大意》、《見聞錄》、《筠軒集》。

馮士頤

馮士頤 (元代)

士頤字正卿,富春人。

李廷臣

李廷臣 (元代)

廷臣字仲虞,臺之寧海人。

辛文房

辛文房 (元代)

元西域人,字良史。以能詩稱。有《唐才子傳》。

揭祐民

揭祐民 (元代)

元廣昌人,寓盱水上,號盱裏子,晚號希韋子。性伉直。泰定帝時爲邵武經歷,有能聲。好遊。嘗北至燕趙,東抵遼。遇故都遺蹟,必徘徊悲歌而去。有《盱裏子集》。

沈性

沈性 (元代)

性字自誠,吳興人。

張子友

張子友 (元代)

張子友(一二四二——一三 O 二) ,名九思,字子友,一作子有,燕之宛平(今屬北京市)人,是著名文士和元朝重臣。至元初入備宿衛,後以工部尚書 兼東宮都總管府事。至元十九年(一二八二)任詹事院丞,進資德大夫、中書右丞, 領修《世祖實錄》。大德二年(一二九八)拜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五年加大司徒,六年(一三O二)卒,年六十。明· 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於“詞林英傑”一百五十人之中。

沈良

沈良 (元代)

良號華溪,雲間人。

王寔

王寔 (元代)

王寔,字安節,元無錫人。元至正間仕至臨江同知。

李裕

李裕 (元代)

(1294—1338)元婺州東陽人,字公饒。文宗至順元年進士。少從許謙學,撰《至治聖德頌》。英宗召見,令宿衛禁中。文宗時授承事郎,同知汴梁路陳州事,有惠政。改道州路總管府推官,時裕已卒一月。

段寶

段寶 (元代)

(?—1381)元僰人。段功子。以父見害,在大理自稱平章。梁王數攻之,皆不克。襲爲大理總管。明兵入雲南,遣使奉表歸附。

蔡廷秀

蔡廷秀 (元代)

廷秀字君美,松江人。官袁州推官。蘄寇起,被執,死之。

湯舜民

湯舜民 (元代)

湯舜民,元末明初戲曲作家,號菊莊,字、生卒年、生平事蹟均不詳,象山(今屬浙江)人。補本縣吏,非其志也。後落魄江湖間。好滑稽,與賈仲明交久而不衰。文皇帝在燕邸時,寵遇甚厚,永樂間恩齎常及。所作樂府、套數、小令極多,語皆工巧,江湖盛傳之。所撰雜劇2種:《瑞仙亭》、《嬌紅記》,惜已佚。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曲格勢,喻如“錦屏春風”。

珠簾秀

珠簾秀 (元代)

珠簾秀(生卒年不詳),字、號、出生地及生平均不詳,中國元代早期雜劇女演員。《青樓集》說她“姿容姝麗,雜劇爲當今獨步,駕頭、花旦、軟末泥等,悉造其妙,名公文士頗推重之。”可見她在元雜劇演員中的地位,元代後輩藝人尊稱她爲“朱娘娘”。珠簾秀與元曲作家有很好的交情,諸如關漢卿、胡祗遹、盧摯、馮子振、王澗秋等相互常有詞曲贈答。關漢卿曾這樣形容她:“富貴似侯家紫帳,風流如謝府紅蓮。”又有:“十里揚州風物妍,出落着神仙。”珠簾秀現存小令一首、套數一套。其曲作語言流轉而自然,傳情執着而純真。曾一度在揚州獻藝,後來嫁與錢塘道士洪丹谷,晚年流落並終於杭州。

孟淳

孟淳 (元代)

(1264—?)元德安府隨州人,寓湖州,字君復,號能靜。孟之縉子。以父蔭入仕。成宗元貞間累官平江路總管,歷太平、處州、徽州等路總管,以常州路總管致仕。

劉淵

劉淵 (元代)

宋江北平水人。理宗淳祐間增修《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將宋以前依《切韻》所分二百零六部合併“同用”各韻,爲一百零七部,後世亦稱“平水韻”。其書不傳,所分韻目見元熊忠《古今韻會舉要》。

林以辨

林以辨 (元代)

以辨原名井,以字行,更字子泉,莆田人。皇慶中布衣。

尚仲賢

尚仲賢 (元代)

元代戲曲作家。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人。生卒年、字號不詳。曾任江浙行省官吏。《錄鬼簿》列爲"前輩已死名公才人"。

趙巖

趙巖 (元代)

字魯瞻,號秋巘。長沙(今屬湖南省)人,寓居溧陽(今屬江蘇省)。生卒年不詳。宋代丞相趙葵後代。早年遭遇魯王(雕阿不刺,弘吉刺氏貼木之子)誣謗而退居江南。趙巖長於詩,在太長公主前曾立賦八首七律,大受讚賞,得公主賞賜甚盛。而其出門即將金銀器皿“皆碎而爲分,惠官中從者及寒士”(元·孔靜齋《至正直記》卷一“趙巖樂府”條)。趙巖又好酒,人稱“醉後可頃刻賦詩百篇,時人皆推羨之”。然一生潦倒,晚年醉病而卒,遺骨歸長沙。其散曲僅存小令一首。但此曲筆調活潑,構思頗見新意,在元曲中亦可算作佳作。

劉聞

劉聞 (元代)

吉安安福人,字文廷。少習《春秋》,受知於歐陽玄。文宗至順元年進士,授臨江錄事,有善政。遷國子助教,進太常博士。順帝至正初爲翰林編修,與修《宋史》成,進修撰,出知沔陽府。有《春秋通旨》、《容窗集》。

兀顏思忠

兀顏思忠 (元代)

元女真人,字子中。順帝至正十二年擊敗天完紅巾軍,重佔寶慶路。官至淮西憲使。

沙正卿

沙正卿 (元代)

沙正卿[元],(約公元一三二二年前後在世)名不詳,(元劇研究疑即沙可學,恐不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事實均不詳,約元英宗至治中前後在世。工曲,散曲有閨情一套,甚佳。

潘純

潘純 (元代)

廬州合肥人,字子素。風度高遠。壯遊京師,名公卿爭相延致。嘗著《輥卦》,以諷當世。文宗欲捕治之,乃亡走江湖間。後爲行臺御史納璘子安安所殺。有《子素集》。

程從龍

程從龍 (元代)

元明間武昌嘉魚人,字登雲,號漢章。元末隱居教授,入明仍不仕以終。有《程梅軒集》。

王伯成

王伯成 (元代)

王伯成,元代雜劇作家。涿州(今河北涿縣)人,生卒年月不詳。賈仲明爲《錄鬼簿》補寫的弔詞中說他與“馬致遠忘年友,張仁卿莫逆交”。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定張仁卿爲畫家,與王伯成同爲元朝至元年間(1264年--1294年)人。王伯成作雜劇3種,今存《李太白貶夜郎》。《興劉滅項》僅存殘文。他還作有《天寶遺事》諸宮調,存曲不全。

李直夫

李直夫 (元代)

曹本《錄鬼簿》載他是:"女真人,德興府住,即蒲察李五。"金之德興府屬西京路,即今河北懷來。德興府當是從他的先世起流寓寄居的地方。他應屬女真蒲察氏,漢姓爲李。一說他是至元延祜間人,曾任湖南肅政廉訪使(見孫楷第《元曲家考略》)。作雜劇十二種,今存《虎頭牌》一種,《伯道棄子》有佚曲存於《太和正音譜》和《北詞廣正譜》中,僅存劇目者有《念奴教樂府》、《諫莊公》、《怕媳婦》、《水淹藍橋》、《錯立身》、《勸丈夫》、《占斷風光》、《壞盡風光》、《夕陽樓》、《火燒祆廟》十種。一說《怕媳婦》和《勸丈夫》實是同一個劇。

何失

何失 (元代)

元大都昌平人。有才氣,工詩文。順帝至正間,公卿交薦,以親老辭。爲揭傒斯、虞集所推重。

郭豫亨

郭豫亨 (元代)

元初人,號梅巖野人。性愛梅花,見古今詩人梅花傑作,必隨手抄錄而歌詠之,編成《梅花字字香》二卷。

吳昌齡

吳昌齡 (元代)

吳昌齡,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人,生卒年不詳,其生活前期曾在內蒙從事過軍屯,後期升任婺源(今屬江西省)知州。元代鍾嗣成《錄鬼簿》將其列入“前輩才人有所編傳奇(即雜劇)行於世者五十六人”之中,即吳昌齡屬於元代前期作家。尤其他的《西天取經》是元代最早的較成熟的取經雜劇,於後世取經劇及小說影響巨大:他的回回雜劇《老回回探狐洞》、《浪子回回賞黃花》等直接反映少數民族生活風情,題材別具一格,表明吳昌齡在開拓雜劇題材方面獨具眼光,在元雜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認識價值。

陸以道

陸以道 (元代)

陸以道,初名天衢,字士弘,號古談,元至正二年壬午(1342)進士,授教授,升翰林院待制。著有《宋鑑提綱》、《陸待制文集》。後移居無錫,爲無錫西園始祖。

聶古柏

聶古柏 (元代)

元人。官吏部侍郎。武宗至大四年嘗與禮部尚書乃馬歹等奉使安南。工詩。有《侍郎集》。

清珙

清珙 (元代)

(1272—1352)元僧。常熟人,字石屋。俗姓溫。住當湖之福源。嘗作偈雲:“拾得斷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後退居霅溪西之天湖,吟諷自適。有《石屋詩集》。

任士林

任士林 (元代)

(1253—1309)元慶元鄞縣人,字叔實,號鬆鄉。幼穎秀,六歲能屬文,諸子百家,無不周覽。後講道會稽,授徒錢塘。武宗至大初,薦授湖州安定書院山長。爲文沉厚正大,一以理爲主。有《鬆鄉集》。

契哲篤

契哲篤 (元代)

哲篤,字世南,玉立弟。登延祐二年進士第,知高郵州。以中順大夫僉廣東道肅政廉訪司事,被劾,寓居溧陽。貿田宅,延師教子有法,爲色目本族之首。歷官至工(一作吏)部尚書,參知政事。

謝寅

謝寅 (元代)

寅字叔畏,上饒人。疊山先生諸孫。

陳克明

陳克明 (元代)

陳克明,江西臨川縣人,元代散曲家。約生於公元一三○○年,卒於一三七五年之後。由元入明。著有《環籟小稿》、《一笑集》等。(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九畹芳蘭”。

吳復

吳復 (元代)

(?—1348)杭州富陽人,字見心,號雲槎。四歲能誦書千餘言。家貧苦讀,善樂府歌詩,與會稽張憲齊名。有《雲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