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浙江平湖人,字大始。諸生。治理學,篤信程朱,推崇張履祥,謂張氏之說有功於程朱。卒年六十九。有《古文載道編》、《喪祭雜說》、《廣人譜》、《救荒書》、《楊園先生年譜》、《叢桂堂詩文集》。
羅耕,字存甫(一作存叟),號印山,吉水(今屬江西)人。士友子。理宗開慶元年(一二五九)進士(清光緒《吉水縣誌》卷二八)。調清江縣主簿,再調贛州濂溪書院山長(《文山集》卷一六《羅融齋墓誌銘》)。清同治《清江縣誌》卷五有傳。
吳簡言,字若訥,長汀(今屬福建)人。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進士,調綿州戶曹。尋擢茂異科,授祕書省著作佐郎,遷祠部郎中,卒。事見《臨汀志·進士題名》(《永樂大典》卷七八九四引)。
(1040—1122)宋興化軍莆田人,徙居長洲,字子通。方龜年子。早通經學,尤工於詩,爲鄉貢第一。後舉進士不第,即棄去,躬耕田間,閒則讀書。徽宗崇寧四年以遺逸薦,爲興化軍助教。所爲詩精詣警絕,甚爲王安石所稱賞。有《方祕校集》。
陳諷,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唐德宗貞元十年(794)甲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八人。其中有李逢吉等。考官:戶部侍郎顧少連。試題爲《風過簫賦》。陳諷取狀元當年,又得博學宏詞科第一。入仕後先任畿縣尉,上表請換他縣,德宗允許,後任司勳郎中。陳諷善作賦,今《全唐文》存有《連理枝賦》等三篇。《全唐詩》有詩一首。
鄭損,唐詩人。 唐鄭州滎陽人,生卒年不詳。字慶遠,郡望滎陽(今屬河南),鄭處衝子。初任推官。僖宗光啓時,累官中書舍人。二年(886),沙陀軍入長安,損隨僖宗避難興元。尋知禮部貢舉,後官至禮部尚書。事蹟散見《唐摭言》卷八、《太平廣記》卷一八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五上》。《全唐詩》存詩6首。
姚守中(約公元1290年前後在世)字不詳,洛陽人,姚燧之侄。生卒年均不詳,約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前後。在世官平江路吏。守中擅爲曲,作劇有逢萌掛冠、扯詔立東宮、郝廉留錢等三種,(均錄鬼簿)皆佚。太平樂府中有牛訴寃一套,大爲耕犢訴苦,用意頗奇特。太和正音譜評其曲爲“如秋月揚輝”。
陳繩,字騮季,一字禮園,福建侯官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詔舉博學宏詞。乾隆元年(1736)應試,詩落一韻,不入選。旋舉孝廉方正,授教職歸。當事聘修《惠獻貝子功績錄》,選長汀縣學訓導。乾隆九年(1744)三月任諸羅訓導。在臺期間,曾協纂《臺灣府志》及《臺海番社採風圖考》,有功於文獻。旋以表現卓異,選貴州貴陽經歷,遷清鎮知縣,爲巡撫馮某所重,有「悃愊無華、月計有餘」之目。能文工詩,所作詩由元、白上溯杜、韓,根底相當深厚,其詩收錄於六十七《使署閒情》及清代方誌中。
(1782—1849)清江西廬陵人,字曾貤,號霞九。嘉慶十六年進士,官編修。道光間曾提督湖北學政。官至鹽法道。學宗宋儒。工詩古文,不拘體格。有《綱鑑要錄》、《慎其餘齋詩文集》、《書學彙編》等。
柯培元,字復子,號易堂。山東歷城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恩科舉人。善詩文,精金石。道光十五年(1835),由福建甌寧知縣調署噶瑪蘭廳通判,十一月十七日到任,至十二月十六日卸任,僅一月即去。離臺後纂成《噶瑪蘭志略》,凡十四卷,自〈天文〉以至〈雜識〉共三十三志,約十二萬餘字。記事止於道光十五年(1835),頗爲詳瞻。原稿今藏南京圖書館,1961年在臺有《臺灣文獻叢刊》第九十二種之點校本流傳。
(1252—1334)元徽州休寧人,字壽翁。學宗朱熹。宋亡,隱居著書。仁宗延祐初,鄉試中選,不赴禮部試,教授於家。性孝友,剛正,動中禮法,與人交,不以勢合,不以利遷。善誘學者,諄諄不倦。所居堂名定宇,學者稱定宇先生,晚稱東阜老人。有《尚書集傳纂疏》、《歷代通略》、《勤有堂隨錄》和《定宇集》。
吳庠(1879─1961),原名清庠,後去清字,字眉孫,別號寒竽,江蘇鎮江人。少讀詩書,後來又攻讀新學,30歲時畢業於上海南洋公學。清末,詩文與丁傳靖、葉玉森齊名,人稱“鐵甕三子”。
今湛(一六一二—一六七七),字旋庵。三水人。俗姓李,原名廷輔。明桂王永曆二年(一六四八)登具,爲海雲、海幢兩山都寺。趺化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世壽六十五。事見釋今無《光宣臺集》卷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