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5—1504)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原博,號匏庵。爲諸生時,即有聲望,遍讀《左傳》、《史記》、《漢書》及唐宋大家之文。成化八年會試、廷試皆第一,授修撰。侍孝宗東宮,進講閒雅詳明。孝宗即位,遷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進少詹事兼侍讀學士。丁憂後,入東閣,專典誥敕。進禮部尚書。卒諡文定。寬行履高潔,不爲激矯,而自守以正。其詩深厚鬱,自成一家。兼工書法。有《匏庵集》。
解琬(?-718年),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人。乾封元年(666年)應考幽素科考中,調任新政縣尉。聖歷初年遷任侍御史,安撫烏質勒及十姓部落,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兼北庭都護、西域安撫使。景龍年間,遷任御史大夫,兼朔方行軍大總管。景雲二年(711年),再次升任朔方軍大總管,改任右武衛大將軍,兼檢校晉州刺史、濟南縣男。開元五年(717年)八十多歲時任同州刺史,次年(718年)去世。
柳貫(1270年8月18日—1342年12月7日),字道傳,婺州浦江人,元代著名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教育家、書畫家。博學多通,爲文沉鬱春容,工於書法,精於鑑賞古物和書畫,經史、百氏、數術、方技、釋道之書,無不貫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與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黃溍並稱“儒林四傑”。
陳鎰(?—1456年),字有戒,江蘇吳縣人,永樂年間考中進士,步入仕途,先後任湖廣、山東、浙江等地的副使,明英宗時期鎮守陝西,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了陝西的饑荒問題,後看到河南等地流民嘯聚,建議派人前往撫卹,英宗同意後,但官員卻沒有施行,導致後來河南等地的叛亂。陳鎰共三次鎮守陝西,前後十餘年,陝人很愛戴他,敬若父母。每次陳鎰回朝廷,老百姓總是擋道擁車而泣。他回來時,則歡迎的人羣數百里不絕。他之得軍民之心,前後鎮守陝西的無人可及。景泰四年(1453年)因病致仕。景泰七年(1456年),陳鎰去世,獲贈太保,諡僖敏。
曹冠字宗臣,號雙溪,東陽(今屬浙江)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二十五年,爲平江府府學教授,旋除國子錄擢左宣議郎、太常博士,尋兼權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檜死,爲撰諡議,稱檜“光弼聖主,紹開中興,安宗社與阽危之中,恢太平於板蕩之後。道德先天地,勳業冠古今”後數日,以右正言張修等論罷。明年,又被論爲秦壎假手駁放科名。孝宗時,許再試,復登乾道五年(1169)進士。紹熙初,知郴州,轉朝奉大夫賜金紫致仕,年八十卒。有《雙溪集》二十卷,《景物類要詩》十卷,詞有《燕喜詞》一卷。
宋京兆長安人,字才翁,號靜齋。高宗紹興中寓家台州臨海。嘗試流寓爲魁選,監南嶽廟。錢端禮聞其賢,延至館下,令其孫錢象祖從之學。龜朋刻厲於學,安於貧約,台州人不論貴賤老少,無不敬而愛之。有《迂論》。
(944—1001)宋京兆萬年人,字藏用。第進士。歷官知乾州、隴州。以政聞,超授監察御史。太宗雍熙三年,假祕書監使交州,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禮,黎桓聽命,拜詔盡恭。使還,遷起居舍人。至道二年,黎桓復南侵,又奉詔出使,至則桓復稟命。真宗時爲右諫議大夫,使河朔按邊事,知升、貝二州。
(1061—1122)建州崇安人,字行簡。翁仲通子。徽宗政和二年進士。爲龍興尉,以薦改常州刑曹,蒞事精敏。召爲詳定《九域圖志》編修官。除太常博士,出知高郵軍,革商販茶鹽私坐貿易之弊,吏不得倚法爲奸。以勞得疾卒。
林次湘,字佩香、秋蘭,別號香谷女士。光緒年間人。十九歲適新竹生員蔡啓運。窈窕靜好,更好誦詩,爲諸妾之冠,才豔尤稱絕代。不僅工書、善畫、能琴,詩文尤其綿麗清微,超過乃夫。並參與詩社活動。著有《碧雲軒小稿》,惜未見傳世。
(519—551)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世調,小字六真。梁武帝子。博學,善屬文。武帝天監中,封邵陵王,出爲寧遠將軍,累遷江州刺史,以西中郎將權攝南兗州刺史。坐事免官奪爵。大通元年復封爵,累遷揚州刺史。驕縱不法,侵漁百姓,免爲庶人,旋又復爵。太清二年侯景之亂,率衆討景,敗奔京口。後復入援,拜司空。大修器甲,將再討侯景。蕭繹(元帝)聞其強盛,忌之,遣將逼之。綸潰,奔汝南,爲西魏軍所破,不屈死。諡攜。
(1701—1771)清浙江錢塘人,字星齋,號旬山。雍正八年進士,授知縣。乾隆元年,舉博學鴻詞,授檢討,官至太僕寺卿。工詩善書,在京師有文名,論書法有卓識。有《紫竹山房詩文集》。
韓瑨(一○六九~一一二一),字公表,原名𤪌,字君表,靈井(今河南許昌)人。哲宗紹聖元年(一○九四)特奏名進士。除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闢籤書渭州軍事判官。歷通判保、宿、鄧三州,以朝奉大夫致仕。徽宗宣和三年卒,年五十三。事見《嵩山文集》卷二○《宋故韓公表墓誌銘》。
劉昌(1424—1480)明代官吏、學者。字欽謨,號椶園,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正統十年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遷河南提學副使,擢廣東布政司左參政,博學多聞,工詩善文,藏書甚富,史稱其累計所藏之書。
(1166—1229)撫州臨川人,字應祥,一作祥仲,號蟾塘,又號閒靜居士。危稹弟。寧宗開禧元年進士。嘉定七年爲上元主簿,立祠祀程顥,真德秀爲之記。知德興縣,振荒有惠政。有《蟾塘文集》。
僧喝能,清乾隆年間(1736~1795)方外人士。在臺期間,居於彌陀寺,巡臺御使張湄有〈和喝能上人長至韻〉、〈遊彌陀寺贈喝能上人〉等詩,與之相酬唱。乾隆六年到八年(1741~1743)左右在臺。
(?—891)唐博州武水人,字聖圭。孫逖五世從孫。第進士,闢戶部巡官。歷中書舍人、刑部侍郎、京兆尹。昭宗討李克用,以揆爲兵馬招討制置宣慰副使,既而更昭義軍節度使,以本道兵會戰。克用伏兵刀黃嶺,執揆,厚禮將用之,揆大罵不屈,克用怒,使以鋸解之,詈聲不輟至死。
歐陽詹,字行周,福建晉江潘湖歐厝人,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後世唐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唐進士韋中令門下歐陽澥、後唐狀元掌院學士黃仁穎、南唐鄉貢進士歐陽偃、宋觀文殿大學士歐陽珣、元處士天麟黃權、明儒林學士黃永、明進士龍遊知縣黃應、潘湖八世孫明進士戶刑尚書黃光升、潘湖九世孫明榜眼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翔、潘湖十二世孫清大學士潘湖叟黃錫袞、清洪瀨金墩黃士藻、潘湖十五世孫清湖口臺灣知府黃立本承行周之風接踵而至。還被稱爲“八閩文化先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