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齊賢(942年—1014年),字師亮。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後徙居洛陽(今屬河南)。北宋名臣。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張齊賢登進士第,先後擔任通判、樞密副使、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吏部尚書、司空等職,還曾率領邊軍與契丹作戰,頗有戰績。爲相前後二十一年,對北宋初期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極大貢獻。史稱其“四踐兩府、九居八座,晚歲以三公就第,康寧福壽,時罕其比”。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張齊賢去世,年七十二。追贈司徒,諡號“文定”。有《書錄解題》、《洛陽搢紳舊聞記》傳於世。
(1147—1226)金沃州人,本名守謙,字彥亨。世宗大定十年詞賦進士。歷仕州郡,以能稱。章宗時歷右諫議大夫。時鎬王以疑忌下獄,帝怒甚,朝臣無敢言者。益謙上章論其不可,言極懇切。泰和末爲吏部尚書,奉詔分詣諸路,推排民戶物力。官至尚書左丞致仕。
(985—1050)宋蘇州吳縣人,字伯玉。范仲淹兄。仁宗景祐二年,恩補將作監主簿,調新昌尉。在邑三年,盜不及境,除寧海軍節度推官。慶曆七年,知黃岩縣,時海潮壞城,教民爲桴救之,全活數千人,又設閘御水,解除水患。遷太子中舍,致仕。
林大聲(一○七九~一一六一),字谹,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進士。歷荊南府、睦州教授,知婺州武義縣,遷知建昌軍。總領湖廣、京西、江西諸路錢糧,移總領淮南東路軍馬錢糧。高宗紹興十六年(一一四六),以直祕閣爲江南東路轉運副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改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坐譏謗罷歸。二十六年,起知鎮江。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事見《鴻慶居士集》卷三七《左朝請大夫直祕閣林公墓誌銘》。
安燾,字厚卿,開封(今屬河南)人。仁宗嘉祐四年(1059)進士,爲檢正中書孔目房、修起居注。十年,爲河北路體量安撫使。元豐元年(1078),使高麗。歷知審刑院、權三司使。六年,同知樞密院。哲宗元祐二年(1087),進知院事。崇寧元年(1102),坐棄湟州,貶寧國軍節度副使,漢陽軍安置,再貶祁州團練副使、移建昌軍。閱再歲,還洛,卒,年七十五。《宋史》卷三二八有傳。今錄詩二首。
萬壽祺(1603年-1652年),明末清初文學家、書畫家。字年少,又字介若、內景,入清衣僧服,改名慧壽,又名明志道人、壽道人、壽若、若若,世稱年少先生,祖籍江西南昌,曾祖輩遷至江蘇徐州。 [1] 與陳子龍鄉試同年,與沛縣閻爾梅是同鄉。曾參加抗清活動,兵敗後隱居江淮一帶。代表作有《秋江別思圖》、《松石圖》、《山水圖》等等。 萬壽祺爲人風流倜儻,工書畫,精於六書,癖嗜印章,輯有《沙門慧壽印譜》一冊。其後裔第十六代後人萬中華,在當今書畫界也享有一定的聲譽。
(1630前後—1688)清江蘇宜興人,字紅友,又字花農,號山翁。國子監生。康熙十八年起,先後在福建、廣東任吳興祚幕僚。工詞曲,曾作傳奇及雜劇二十餘種。尤精詞律。有《詞律》、《香膽詞》、《擁雙豔三種曲》、《璇璣碎錦》等。
宋台州黃岩人,字彥肅,號泉溪。理宗嘉熙二年進士。累官祕書少監。以古文鳴,精於性理之學。有《中說辨妄》、《通鑑前紀》、《曾子遺書》、《論語外書》、《孔子年譜》、《七十子說》等。
(1029—1094)宋常州晉陵人,字完夫。胡宿侄。仁宗嘉祐四年進士。神宗時累官同知諫院,反對王安石用李定爲御史,出通判真州。哲宗元祐初,累進給事中、御史中丞,進《君子無黨論》,拜尚書右丞。劉安世等合攻之,出知陳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召爲禮部尚書,遷吏部。卒諡簡修,一曰修簡。
王季文,字宗素,池陽人。據記載,年少時居住在九華,遇到過異人,授其九仙飛化之術(野史)。鹹通中期,考過進士,官授祕書郎,後來因爲生病,辭官後迴歸到九華,每一日在山中龍潭沐浴,不論寒暑,直到死去。
劉光,原名寅,字子敬,後改今名,字玄輝,號曉窗,歙縣(今屬安徽)人。幼孤力學,忍貧不仕,授徒五十餘年。入元,行省差充寧國路學正,不赴。有《曉窗吟稿》,已佚。事見《桐江集》卷一《曉窗吟卷序》、《宋季忠義錄》卷一五。
蘇州府長洲人,字原博。祖、父皆以醫得官。宣德初,以善醫授惠州局副使。後調太醫院吏目。博通經史,精天文律歷之學,亦善畫工詩,與晏鐸、王淮、湯胤績、蘇平、鄒亮、蔣忠等號“景泰十才子”,常被推爲盟主。有《草窗集》。
(1686—1735)山東濟寧人,字丹葵,號蓼圃。康熙六十年進士,授檢討。歷吏部郎中、杭州、嘉興知府,累擢江蘇按察使,署理巡撫事,旋實授。在任增儲倉糧,加固海塘。官至工部右侍郎。
林逢春,海陽(今潮州)人。明武宗正德前後舉人(清康熙、雍正、光緒《海陽縣誌》及康熙、乾隆《潮州府志》選舉表之舉人表皆缺載林逢春,今依乾隆《揭陽縣誌》卷八。)。官新田知縣。事見清乾隆《揭陽縣誌》卷八。
釋慈辯(一○三五~一一○九),處州松陽(今屬浙江)人,俗姓毛(《釋氏疑年錄》卷七引《釋門正統》六)。住臨安上天竺,稱從諫慈辯講師。乃青原下十三世,法雲本禪師法嗣。徽宗大觀三年卒,年七十五(同上書)。事見《五燈會元》卷一六。
唐時人,號丹元子,又號青羅山布衣。玄宗開元年間以方技爲內供奉,待詔翰林。嘗奉命編《太乙金鏡式經》。又撰《丹元子步天歌》一卷。該書七言,有韻,系我國古代以詩歌形式介紹全天星官之天文學重要著作。首創將整個天空劃分爲三垣二十八宿,共三十一個天區。每區包含若干星官、數量、位置。
房孺復,房琯子,河南偃師人。少黠慧,年七八歲,即粗解綴文,親黨奇之。稍長,狂疏傲慢,任情縱慾。年二十,淮南節度陳少遊闢爲從事,多招陰陽巫覡,令揚言已過三十必爲宰相。德宗幸奉天,包佶掌賦於揚州,少遊將抑奪之。佶聞而奔出,少遊方遣人劫佶令回,孺復請行,會佶已過江南,乃還。及少遊卒,浙西節度韓滉又闢入幕。其長兄宗偃先貶官嶺下而卒,及喪柩到揚州,孺復未嘗吊。貞元十三年九月卒,時年四十二。
廖唐英,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爲成都鈐轄司幹辦(《宋會要輯稿》蕃夷五之四一)。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由知長寧軍放罷(同上書職官七三之七)。寧宗嘉定元年(一二○八)知廣安軍,輯《廣安志》(清宣統《廣安州新志》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