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華陽人,字渭父,一作渭卿,自號穀子。太宗淳化三年進士。以學行爲鄉里所稱。甚得張詠器重。累官知滎州。神宗熙寧中致仕。卒年八十七,一作九十。有《孔子弟子傳贊》、《道德經疏》、《張乖崖語錄》、《穀子》及歌詩雜文。
今四,字人依。新會人。俗姓張,原名聖睿。諸生。年三十餘,出世禮樅堂禪師薙染。明桂王永曆十一年(一六五七),皈華首老和尚受具,充記室,出爲海幢典客。及石鑑和尚分座棲賢,以監院副之。後以母老歸養,竟坐化於象嶺下。事見《海雲禪藻集》卷三。
梁維棟,字完太。恩平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一年(一六〇三)貢生,後任陝西同州州同,兩視州篆,政績大著。將不次擢,遽謝病歸。尋幽山水間,吟詠自適,以壽終。有《水閣詩鈔》。民國《恩平縣誌》卷一九有傳。
馮起,太宗淳化元年(九九○)官右正言、直史館,自西川轉運使召入守本官知制誥,後出知濮州(《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之一三)。四年,爲諸路巡撫(同上書職官五○之一)。至道二年(九九六),遷祠部郎中。真宗鹹平三年(一○○○),知梓州,徙襄州。景德二年(一○○五),知澶州。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以授戶部侍郎致仕。
王舉之(約1290年--約1350年),元末杭州人人,元曲作家。著有元曲、詩作,現有少量流傳於世。今存散曲中,有贈胡存善[折桂令]一首。而胡存善是胡正臣之子(見《錄鬼簿》)。所以,王舉之可能生於元朝末期,而且是活動於杭州一帶的作家。明朝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於“詞林英傑”一百五十人之中。約元文宗至順年間在世。
章綸(1413年—1483年4月28日),字大經,溫州樂清(今樂清雁蕩山北麓南閣村)人。明代名臣、藏書家。祖先原爲樂清北閣吳氏,後出繼南閣章氏,遂以章爲姓。正統四年(1439年)章綸登進士第,官授南京禮部主事。景泰年間升任禮部儀制郎中。因“性亢直,不能偕俗”、“好直言,不爲當事者所喜”,在禮部侍郎位二十年不得升遷。成化十二年(1476年)辭官回鄉。成化十九年(1483年),章綸去世,年七十一。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追贈南京禮部尚書,諡號“恭毅”。著有《章恭毅公集》、《困志集》等。
(1501—1568)明蘇州府長洲人,字祿之,號酉室。家世名醫,性穎敏,善書畫古文詞。嘉靖八年進士。授工部主事,歷吏部員外郎,持法不阿,忤尚書汪鋐,貶真定通判。持身峻潔,不妄交一人,有清望。
李公演,字亮工(一作功),舒城(今屬安徽)人。公麟弟(《蘇軾詩集》卷四四《李伯時畫其弟亮功舊隱宅圖》)。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以文鳴縉紳間,與伯時、元中號“龍眠三李”。事見《揮塵三錄》卷二、《畫繼》卷三。
程驤(一二一二~一二八四),字師孟,一字季龍,號鬆軒,休寧(今屬安徽)人。理宗紹定五年(一二三二)充武學生(《程氏貽範集補》甲集卷五《程驤恩補武學生敕牒》當年年二十一)。開慶元年(一二五九)賜武舉出身,累官權中書舍人。時賈似道當政,乞致仕。宋亡,元訪求舊臣,不出。卒年七十三。
陳公凱,字君用,號竹臞,浦江(今屬浙江)人。元初爲月泉書院山長。與其弟公舉日與方鳳、吳思齊爲文字交。月泉吟社第四十名,署名柳圃;又爲第四十六名,署名陳鶴皋。事見明嘉靖《浦江志略》卷七《陳公舉傳》、《月泉吟社詩》。今錄詩二首。
(1714—1755)清滿洲鑲藍旗人,字休如,號虛亭,西林覺羅氏,鄂爾泰長子。雍正十一年進士。充軍機處章京。乾隆間歷編修、兵部侍郎、河南巡撫、兩江總督。授參贊大臣,從徵伊犁。會阿睦爾撒納叛,力戰不支,自盡,諡剛烈。工詩,有《鄂虛亭詩草》。
(1824—1885)清滿洲正黃旗人,顏扎氏,字秋坪,一字儉卿,又字季泉。咸豐二年進士。授編修,歷任伊犁、葉爾羌參贊大臣。籌餉練兵,防範俄國侵略。同治初,以事落職。旋復起用,爲烏魯木齊都統,授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光緒間官至兵部尚書,遷內閣學士。
李詢是李穆之兄李賢的兒子。李賢仕周、官至大將軍。李詢爲人,深沉而有大略,頗涉書史,識見宏遠,饒有父叔之風。周世曾任納言上士、內史上士兼掌吏部,以幹濟聞世。周武帝建德三年,武帝巡視雲陽宮,拜司衛上士,委以京師守衛之責。周衛剌王承武帝不在宮的機會作亂,城門已閉,並焚肅章門,以阻宮中外援。李詢時在宮中,益其火勢,使賊不得入宮,這真是急中生智,也足以說明李詢臨危不亂的鎮定。事平,武帝亦返京,知其經過,深加器重,拜儀同三司,任長安令,屢以軍功,加位大將軍,爵封平高郡公,當時已嶄露頭角了。
元末明初北平人,字繼本。李士贍子,少以詩名。順帝至正十七年進士,授太常奉禮,兼翰林檢討。元末兵亂,隱居不仕。河朔學者多從之,以師道尊於北方。入明,曾出典淶水、永清縣學。有《一山文集》。
宋明州慈溪人,字穎彥。徽宗政和二年上舍及第。歷仕徽、欽、高宗三朝,建炎中累遷檢正中書門下省諸房公事。立朝敢言,與宰相議論不合,引疾求去,主管崇道觀。從楊時學,旁搜遠紹,不趨時好,文辭俊邁宏遠。有《磨衲集》。
孫慎行(1565年~1636年)字聞斯,號淇澳。江蘇武進人。明朝開國功臣燕山忠愍侯、全寧侯之後。外祖父是明代著名文學家、軍事學家唐順之。韓敬科場事發,孫慎行主張罷黜韓敬,遭到韓敬同黨的攻擊。辭官。熹宗繼位,召回孫慎行,拜爲禮部尚書。“紅丸”事起,孫慎行上疏無效,遂以病辭官。魏忠賢組織纂修《三朝要典》,在“紅丸”之案中,將孫慎行定爲罪魁禍首。熹宗下詔將其革職,遣戍寧夏,還未起行,崇禎帝繼位,才得赦免,命以原官協理詹事府事,孫慎行力辭不就。享年74 歲。著有《困思抄》、《玄晏齋集》等。
徐月英,晚唐(五代十國)江淮名妓,生卒年不詳,工於詩,有詩集傳於當時,今佚,現僅存七言絕句兩首,外加斷句一聯。所謂斷句即:枕前淚與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後被宋代女詞人聶勝瓊借去,湊成了一首《鷓鴣天》。
韋丹,字文明,京兆萬年人。州縣十官,賣以取貲。丹曰:“使外國,不足於資,宜上請,安有貿官受錢?”即具疏所宜費,帝命有司與之。還爲容州刺史。教民耕織,止惰遊,興學校,民貧自鬻者,贖歸之,禁吏不得掠爲隸。始城州,周十三裏,屯田二十四所,教種茶、麥,仁化大行。以諫議大夫召,有直名。劉闢反,議者欲釋不誅,丹上疏,以爲“孝文世,法廢人慢,當濟以威,今不誅闢,則可使者惟兩京耳”。乃拜晉慈隰州觀察使,封武陽郡公。
(1730—1821)清江蘇嘉定人,初名丕烈,字於陽,號耿仲,又號竹所、巏堥山人。乾隆監生,官山東齊河縣丞。治經史,精考據之學。工詞,兼善戲曲。有《羣書經眼錄》、《夏小正正訛》、《水經注補正》、《十二河山集》、《濟南竹枝詞》、《齊魯韓詩譜》、《杯湖欸乃》、《巏整山人詞集》等。
(1624—1673)明末清初江南金壇人,字虎臣,號綏庵,又號華陽山人。幼喜禪理。順治四年進士。自編修進修撰。後乞病歸,遍遊名山。入蜀,終於峨眉山伏虎寺。工詩文行楷。有《綏庵詩文集》、《峨眉志餘》。
(1631—1692)清江南長洲人,原名雲威,字秋濤,號伏庵,自號杜圻山人。範允臨子。順治十四年舉人。康熙中召博學鴻詞,授檢討,分纂《明史》,以故告歸。居鄉廉靜,築萬卷樓,儲書二十四櫝,皆手自校訂。工詩古文詞,好掖引後進,子弟多有成就。
武翊黃,[唐]字坤輿,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南)人。官大理卿。工正書,長慶元年(八二一)白居易所撰唐張誠碑,爲其所畫。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丙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三人,考官:禮部侍郎崔邠。試題爲《山出雲詩》等。武翊黃爲宰相武元衡之子,才學驚人。曾三試獨佔鰲頭。人稱"武三頭"。入仕後於大和年間官至大理卿。晚年爲美色所惑,爲美妾而虐待發妻盧氏,犯衆怒。雖然宰相李紳爲其辯解,然仕途政敵甚多,不容於朝,流落他鄉至終。武翊黃善書法,尤工楷書。長慶元年(821),白居易所撰張諴碑即其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