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質(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邢臺市威縣)人。五代後周時期至北宋初年宰相。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登進士第,官至戶部侍郎。後周建立後,歷任兵部侍郎、樞密副使等職。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託孤於範質等人。獲封蕭國公。乾德元年(963年),封魯國公。次年罷相。同年九月去世,獲贈中書令。範質曾主持編定後周的《顯德刑律統類》,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統》直接來源於此法典。著有《範魯公集》、《五代通錄》等。
釋智本(一○三五~一一○七),筠州高安(今屬江西)人,俗姓郭。年十九試經爲僧,二十受具足戒,師法華瑞禪師,留十年。後住潭州雲蓋山。乃南嶽下十三世,白雲端禪師法嗣。徽宗大觀元年卒,年七十三。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九、宋惠洪《石門文字禪》卷二九《夾山第十五代本禪師塔銘》。
劉矩,字仲則,莆田(今屬福建)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進士。知嵊縣,寧宗嘉泰三年(一二○三)通判漳州(清光緒《漳州府志》卷九)。嘉定元年(一二○八),召除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二年,遷左司諫。六年,出爲江淮制置使。八年,權工部尚書兼實錄院同修撰,尋致仕。卒諡文肅。有《劉尚書集》,已佚。事見《南宋館閣續錄》卷八、九,清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八○有傳。今錄詩三首。
王齊輿,字之孟,寧海城東人。自幼聰穎,文思敏捷,作文操筆立就。出身於書香門第。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兄弟王恕、王章先後均及第,鄉里人稱爲“三瑞”。初任崑山縣尉,後調於潛、崇安等地任知縣。任職期間,忠於職守,處理公務常到深夜方就寢,寒暑不易。又爲當地開鑿水渠,可灌溉田畝萬餘頃。百姓感恩戴德,立生祠以紀念。
沈浚,德清(今屬浙江)人。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進士(清康熙《德清縣誌》卷六)。歷諸王宮大小學教授。紹興三十年(一一六○),爲監察御史,未幾,出知徽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三、一八五)。
三國魏河東人,字孝然。東漢末避亂揚州。獻帝建安初還留陝界。關中亂,避於河濟間,結草爲廬,食草飲水,飢則爲人傭作,不冠不履,佯狂避世。魏國建立,太守賈穆、董經均往探視,與食不食,與語不語。後病死。年八十九。
張仲方,韶州始興人。祖九皋,廣州刺史、殿中監、嶺南節度使。父抗,贈右僕射。仲方伯祖始興文獻公九齡,開元朝名相。仲方,貞元中進士擢第,宏辭登科,釋褐集賢校理,丁母憂免。服闋,補祕書省正字,調授咸陽尉。出爲邠州從事,入朝歷侍御史、倉部員外郎。
黎瞻,字民仰,號前峯。番禺人。遂球曾祖。明世宗嘉靖元年(一五二二)舉人,初授福建尤溪教諭,歷仕至順天府尹,以忤嚴嵩出判南昌。遭父憂歸,築室於板橋之南,遂不復出。與何維柏、歐大任、王漸逵、黎民表結社賦詩。年八十六卒。有《燕臺集》。從祀廣州府學鄉賢。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二一、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九等有傳。
(1071—1145)宋鎮江丹陽人,字成季,一字逸叟。先本姓弘,避南唐諱改。哲宗紹聖元年進士。歷國子博士、監察御史,進侍御史。王黼、蔡京用事,擬中立無所附會。高宗時,累遷吏部尚書。自南渡後,法無見籍,吏隨事立文,擬以舊法及續降指揮詳定成《七司敕令》。以直言罷,復起知溫州。卒諡文憲。有《淨智先生集》、《杜甫詩注》。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陽,字子容。蘇紳子。仁宗慶曆二年進士。知江寧。皇祐五年召試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遷集賢校理,編定書籍。英宗即位,爲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誥,知審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誥,出知婺州。元豐初,權知開封府,改滄州。奉旨編纂《魯衛信錄》。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書兼侍讀,以邃於律歷提舉研製新渾儀。元祐七年拜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爲相務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後罷知揚州,徙河南。紹聖末致仕。有《蘇魏公集》、《新儀象法要》、《本草圖經》。
黃淵,原名一淵,字積水。大埔人。明思宗崇禎四年(一六三一)貢生。幼穎悟,篤學能文。與同裏隱士藍嗣蘭、程鄉舉人李楩等爲莫逆交,日以詩文相切磋。甲申鼎革,翌年南京復陷,全粵震動,淵與鄉人於各隘口設關,晨啓暮閉,以稽行路,鄉里得以保全。曾踰嶺涉江,跨匡衡泰岱,聯絡志士。胸中不平之氣,皆託之於詩。其文奇肆鬱勃,爲明末嶺東諸家之冠。晚歲築樓亭於磐湖,抱節慾終老於此,人呼爲黃處士。以任俠抱奇,戇直無忌諱,後竟爲讎家所殺。民國《大埔縣誌》卷一九有傳。
[唐](?至七九九)字泳,吳(今江蘇蘇州)人,官至御史中丞,宣武司馬,善書法,行書代表作《玄林禪師碑》。貞元中,長源爲汝州刺史,以股仲容書流杯亭侍宴詩絕代之寶,乃爲之造亭立碑,自記其事於碑陰。
(?—1192)宋延安人,字子師。韓世忠子。歷官將作監丞,知嚴州、臨安府。孝宗淳熙二年,以敷文閣待制知平江府,有士人持吏短長,投狀以佔能否,彥古洞察其狀系屬吏所爲,捕而杖之,人皆服其神明。官至戶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