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匡圖(952一1003年),字贊禹。江西省寧都縣黃陂鎮黃陂村人,五代十國時的文學家、詩人。他文學知識淵博,爲當時文學界人士所欽佩、折服,是寧都最早的知名文學家。湖南楚王馬殷聘爲幕僚,殷子希範開天策府,置十八學士,匡圖列居第八,才華博瞻,爲時輩所折服。他與劉禹、李弘臬、徐仲雅、蔡昆、韋鼎、釋虛中、齊已等都以文藻知名。《唐才子傳》及《五代詩話》記載作廖圖,字贊禹。有詩集二卷傳世。《全唐詩》錄其詩四首。其兄正圖,亦負詩名,有 《家集》一卷行於世。清文學家魏禮,對其兄弟之作,譽爲 “後世不易得”。其名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中國人名大辭典》等有載。
徐鹿卿(1170—1249),字德夫,號泉谷,隆興豐城(今江西省豐城市白土鎮後泉村)人。南宋文學家、藏書家。徐鹿卿生於宋孝宗乾道六年,卒於理宗淳祐九年,年八十歲。博通經史,以文學著名鄉里。嘉定十六年,(公元一二二三年)廷試進士,調安南軍學教授,復申理義之學。入爲樞密院編修官。時劉克莊、王邁、方大琮皆因事被黜,他作詩贈之,併爲彈劾。太學諸生作四賢詩美之。累官吏部侍郎,提舉鴻禧觀致仕。及卒,諡清正。鹿卿著有泉谷文集及奏議、講議等,《宋史本傳》傳於世。
(1630—1707)清湖北廣濟人,字會公,號豫齋。康熙二十一年進士,官翰林院檢討,與修《明史》、《一統志》。曾主貴州鄉試。以與徐乾學善,被掌院李光地劾罷。歸後閉門著書。門人私諡貞孝先生。有《居業齋文集》、《居業齋詩鈔》、《續纂元明名臣言行錄》。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唐末詩人,頗有詩名。其《題金山詩》墨跡偶爲庸儒所毀,南唐李建勳爲賦一絕雲:“盡日憑欄誰會我,只悲不見韓垂詩”(《金山》)。其爲人見重如此。事蹟見《唐詩紀事》卷六三。《全唐詩》存詩1首。
梁應龍,號霖海。饒平人,世居海陽(今潮州)。明思宗崇禎元年(一六二八)進士。授太平府推官,再補四川保寧府推官,預築梁山、土地二關以扼農民軍入川。蜀帥侯良柱冒功濫殺,衆大譁,應龍奉御史符戢平其亂。李自成破安龍、潼川等二十餘城,保寧震動,應龍已被內召,猶日與士大夫調度,戰守五閱月,圍始解。由兵部調戶部員外郎,升福建福寧道臺。明亡,棄官歸裏,時抱故國之悲,隱居林下三十餘年。享年八十一。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康熙《饒平縣誌》卷八有傳。
黎邦瑊(?—一六四四),字君選,號洞石。從化人。貫孫,民表子。明光宗泰昌元年(一六二〇)貢生,官興業知縣。陳子壯發起修復南園,邦瑊曾參預其事。明亡,以憂憤卒。有《洞石稿》。清陳伯陶《勝朝粵東遺民錄》卷二有傳。
劉無極,字晞《墨莊漫錄》卷六作希顏,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進士。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提舉兩浙路市舶(《宋公要輯稿》職官四四之一三)。官終尚書郎。嘗與蘇庠唱和。事見《嘉定鎮江志》卷一九。
(1672—1756)清順天大興人,字昆圃,本歙縣程氏,以父華蕃爲舅氏黃爾悟後,姓黃,爲大興人。康熙三十年進士,授編修。歷山東學政、太常寺卿、內閣學士、吏部侍郎、詹事、浙江巡撫等官。以文學政事,受知康、雍、乾三朝,有“北平黃先生”之稱。著有《夏小正傳注》、《史通訓故補註》、《文心雕龍輯注》、《顏氏家訓節鈔》、《硯北雜錄》等。
馬彥良,名天驥,磁州(今河北磁縣)人。生卒年 不詳,元·鍾嗣成《錄鬼簿 》 “前輩名公”中錄“馬彥良都事” 。一生不得志。據元·王惲《中堂事記 》 載,世祖中統元年(一二六○),其與胡祗遹、李廉同 爲到省聽任人員,結果“胡等俱仕顯”, 唯馬彥良仕 跡不著(孫楷第《元曲家考略》)。世祖至元年間,任 御臺史都事。門巋《元曲百家縱論》考其官至侍御史。 元·虞集《戶部尚書馬公墓碑》(《道園學古錄 》卷 十五)敘其家世頗詳。明·朱權《太和正音譜 》將其 列於“詞林英傑”一百五十人之中。
吳龍翰(1229—?)字式賢,號古梅,歙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度宗成淳中前後在世。師方岳,鹹淳中貢於鄉,以薦授編校國史院實錄。鹹淳四年(1268)十月與鮑雲龍、宋復一等三人,自帶乾糧,費時三天,涉足丹崖,登上了黃山蓮花峯峯頂,並寫下《黃山紀遊》。吳龍翰所著《黃山紀遊》,爲現存最早遊蓮花峯的文字。德祐二年(1276)鄉校請充教授,尋棄去。家有老梅,因以古梅爲號。嘗爲之賦。龍翰著有《古梅吟葉》六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裴皞,字司東,系出中眷裴氏,世居河東爲望族。皞容止端秀,性卞急,剛直而無隱,少而好學,苦心文藝,雖遭亂離,手不釋卷。唐光化三年,擢進士第,釋褐授校書郎,歷諫職。梁初,當路推其文學,遷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卒年八十五。贈太子太保。裴皞之享年,李調元《全五代詩》卷十二記爲“卒年八十”。按謂裴皞卒八十殊誤。
滕珦,婺州(今浙江金華)人。登進士第。元和七年任太學博士,歷茂王傅。大和三年以右庶子致仕,歸老婺州。《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滕珦集》,卷亡,今佚。《全唐詩》卷二五三存其詩一首,《唐文拾遺》卷二九存其文一篇。
[唐]杜易簡(公元?年至六七三年左右)字不詳,襄州襄陽人。約卒於唐高宗鹹享末年。九歲能屬文。長博學,爲姨兄岑文本所器。第進士,補渭南尉。咸亨初,歷殿中侍御史。嘗道遇吏部尚書李敬玄不避,敬玄召爲考功員外郎屈之易簡上書言敬玄罪。敬玄曰:“襄陽兒輕薄乃爾”!因奏易簡險躁,貶爲開州司馬。易簡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書志及舊唐書本傳》及御史臺雜注五卷,並傳於世。
費冠卿(約公元八一三年前後在世)唐代著名的隱士,字子軍,別號徵君,青陽縣人。唐元和二年(807)及第進士,居長安待授官職。悉母病危,不及告假,即星夜馳歸。至家,母已安葬,悲慟欲絕,遂於母墓旁結廬守孝三年。嗣後,隱居九華山劉衝,長慶二年(822),唐穆宗徵召費冠卿入京任右拾遺, 婉辭不就,終生絕跡仕途,逝後葬於雞母山拾寶巖。
(1673—1750)清江西臨川人,字巨來,號穆堂。康熙四十八年進士,由編修累官內閣學士。雍正間歷任廣西巡撫、直隸總督,以參劾河南巡撫田文鏡得罪下獄。乾隆初起授戶部侍郎。治理學宗陸王。言政事推崇王安石,對世傳事蹟有所辨正,爲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所取資。有《穆堂類稿》及續稿別稿、《陸子學譜》、《朱子晚年全論》、《陽明學錄》、《八旗志書》等。
(1129—1202)金洺州人,字紹祖。熙宗皇統九年進士。調澤州軍事判官。歷大理卿、吏部尚書、陝西西路轉運使。承安間累拜參知政事,進尚書左丞。處事精敏。嘗謂宰相不當事細務,要在知人才,振綱紀。卒諡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