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7—1066)宋許州陽翟人,字勝之。真宗天禧三年進士。累官起居舍人、知諫院、三司戶部副使,出知數州府。仁宗至和元年,召拜參知政事,改樞密副使。因與樞密使宋庠議不合,自請罷。旋除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判延州。英宗即位,以安武軍節度使留再任。爲邊帥既久,號習邊事,然無甚顯績。卒諡康穆。
宋神宗趙頊[xū](公元1048年5月25日―公元1085年4月1日),初名仲針,宋英宗長子,生母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公元1064年(治平元年)封光國公,後進封淮陽郡王、潁王。公元1066年(治平三年)立爲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爲宋神宗,時年20歲。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趙頊即位,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趙頊即位後立即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公元1085年(元豐八年),趙頊在福寧殿去世,享年38歲,共在位18年,廟號神宗,諡號爲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
江西金溪人,名祏,以字行。洪武四年初開科,廷試第一。授禮部員外郎,與修《大明日曆》。以不附胡惟庸,坐事謫居鳳陽。上書論時政,因言惟庸專恣。帝得奏召還,命使安南。歷官武英殿大學士,後坐事降檢討。十七年又坐事謫雲南卒。有《南宮》、《使交》、《成均》、《玉堂》四集。
武漢臣,元代戲曲作家。濟南(今屬山東)人,生卒年、字號不詳。作雜劇12種,今存《散家財天賜老生兒》、《李素蘭風月玉壺春》、《包待制智賺生金閣》3種。(後二劇《元曲選》作“武漢臣撰”。《錄鬼簿》武漢臣名下未著錄,息機子本《元人雜劇選》作"無名氏撰")《虎牢關三戰呂布》僅存殘曲,餘皆佚。
李樸(1063-1127)字先之,虔州興國逕口(今江西省興國縣埠頭鄉鳳岡村)人。生於宋仁宗嘉祐八年,卒於高宗建炎元年,年六十五歲紹聖元年,(公元一〇九四年)登進士第。移西京國子監教授。程頤獨器許之。移虔州教授,以嘗言隆佑太后不當廢處瑤華宮,忌者欲擠之死,樸泰然無懼色。徽宗即位,召對,言甚切直。蔡京惡之,復以爲虔州教授;又罷爲四會令。欽宗在東宮,聞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歲凡五遷。高宗初,除祕書監,未至卒。追贈爲寶文閣待制。樸著有《章貢集》二十卷,《宋史本傳》及豐清敏遺事並傳於世。
(1689—1756)廣西全州人,字石霖,號梅莊。康熙五十一年進士。授檢討。雍正四年,任御史,劾田文鏡貪虐,忤世宗,遭遣戍。七年,又以註釋《大學》不宗程朱,論死,寬免。乾隆時得召還,授湖南糧道,復坐事解任。旋改授驛鹽道。有《梅莊遺集》等。
黃瑜,字廷美,自稱雙槐老人,香山(今屬廣東)人,生卒年不詳。約明孝宗成化中前後(1470年前後)在世,景泰七年(1456年)舉人。他參加會試的時候名列乙榜,因爲不願去做不官,於是去做太學生,但接連幾年參加會試仍沒考中進士,只好由小官做起,後來曾升遷爲惠州府長樂縣知縣。他做縣官政績頗佳,百姓也頗擁戴他。但他性情則剛直不阿,與上級關係處得不好,屢次得不到升遷,作了十五年知縣後棄官不做,回到廣州會城。
範鎮(1007年—1088年),字景仁,華陽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翰林學士。範鎮著述甚豐,曾參與修編《新唐書》,中國史學界有“三範修史”的佳話,三範指範鎮、範祖禹、範衝,均爲成都華陽縣(今雙流縣)人。
宋潭州衡山人,字夢符。仁宗慶曆六年進士。一作皇祐進士。爲臨武尉,改桂林丞。廉謹儉約,取與不茍。居官十年,布衣蔬食,無異寒士。有同年生訪之,輿從綺麗,友彰飯以蔬糲。客去,其子以貧約爲羞,友彰以“寇準位兼將相,而宅無樓臺”誨之,並作詩有“遺汝不如廉”之句,爲人傳誦。
潘祖蔭(1830~1890)清代官員、書法家、藏書家。字在鍾,小字鳳笙,號伯寅,亦號少棠、鄭盦。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學士潘世恩之孫。內閣侍讀潘曾綬之子,咸豐二年一甲三名進士,探花,授編修。數掌文衡殿試,在南書房近四十年。光緒間官至工部尚書。通經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樓彝器圖釋》。輯有《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
(約1746—約1790)清江蘇無錫人,字立方,號笠舫。乾隆五十二年進士。自知無吏才,請就教職,官蘇州府教授,不滿三年即去世。博覽羣書,詞筆婉麗,駢體文尤古豔。少遊貴池,撰《昭明太子廟碑》,袁枚見之,以爲出自六朝高手,後知爲笠舫文,驚喜歎絕。有《笠舫詩草》、《古文辨體》。
蘇壽,綿州鹽泉(今四川綿陽)人。易簡子。真宗大中祥符間以蔭得官(《宋史》卷二六六《蘇易簡傳》)。知泗州(《淳熙新安志》卷一○)。仁宗天聖九年(一○三一)自比部員外郎知越州。明道元年(一○三二)移知歙州(《會稽掇英總集》卷一八)。景祐間知泉州(明弘治《八閩通志》卷三二)。官終水部郎中(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四)。
應天府宋城人,字仲至。王洙子。清亮有志操,歐陽修器重其文。以蔭入官,文彥博薦試學士院,賜進士及第。歷陝西轉運副使,哲宗時曾奉使高麗。領開封,改集賢殿修撰、知和州,徙饒州,斥提舉太平觀。徽宗立,復待制、知成德軍。卒年六十七。平生爲文至多,所交盡名士。性嗜古,藏書數萬卷,手自校正,世稱善本。有《廣諷味集》。
梁泰來,字伯大,號菊平子,麗水(今屬浙江)人,居宣平龜山。度宗鹹淳十年(一二七四)進士,授寧海尉。宋亡,隱居不仕。有《菊平小稿》,已佚。事見民國《宣平縣誌》卷一二《菊平子梁伯大傳》。今錄詩二首。
倪在田(1842~1916),字子新,號芻軒、苕村、荒江釣者,清江蘇江都(今揚州)人。室名枯生鬆齋,著有《揚州禦寇錄》三卷、《續明史紀事本末》十八卷、《枯生鬆齋集》等。其中《續明史紀事本末》一書,經臺灣銀行收錄爲「臺灣文獻叢刊」第133種。
釋義懷(九九三~一○六四),俗姓陳,世稱天衣懷。溫州(今屬浙江)人。爲青原下十一世,雪竇顯禪師法嗣。落髮於汴京景德寺。仁宗天聖中試經得度。凡住楂林、天衣等八剎。晚以疾居池陽杉山庵,門弟子智才迎住臨安佛日寺。英宗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二。徽宗崇寧中賜諡振宗大師。事見《寶晉英光集》卷七《天衣懷禪師碑》、《禪林僧寶傳》卷一一及《五燈會元》卷一六。今錄詩五首。
王胄(558~613年),字承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生於潤州建康城(今江蘇南京),王導八世孫。隋朝大臣,文學家。少有逸才,初仕陳朝,陳亡入隋,晉王楊廣引爲學士。大業初年,爲著作佐郎。從徵遼東,進授朝散大夫。生性疏率不倫,自恃才高,凌傲時人。楊玄感常與交遊,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謀反敗亡,潛還江左,被捕坐誅。
(1802—1867)清湖南善化人,字辛階。道光十二年進士。授編修。累擢爲廣西布政使。時廣西會黨處處起事,崇光多方鎮壓分化,招降首領張嘉祥。咸豐間撫廣西八年,鎮壓太平軍及其他起事部隊,堅守桂林十餘次。擢兩廣總督。同治初,授雲貴總督。卒諡文毅。有《常惺惺齋詩文稿》等。
丁紹儀(1815-1884),字杏舲,又字原汾,清無錫人,國子生,幼隨父至陝,曾任東湖知縣,福建經歷,署汀州府同知,道光二十七年爲臺灣道襄理度支後罷歸。有《東瀛識略》八卷,《國朝詞綜補》五十八卷,《國朝詞綜補後編》二十二卷,《聽秋聲館詞話》二十卷。
魯一同(1805~1863)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著名古文家、詩人。字蘭岑,一字通甫,安東(今江蘇漣水)人。道光十五年中舉,此後屢次會試不第。一同於時事很是關心,他的政治見解,得到林則徐、曾國藩等當時很多知名人士的欣賞。太平軍起,他曾協助清河縣知事吳棠積極防禦,並向清軍將領江忠源出謀獻策。魯一同工詩善畫,文章氣勢挺拔,切於時事,著有《通甫類稿》、《通甫詩存》等。
字步洲,又字瀛僑,邑增生。工詩詞駢體,中年棄去,專致力於經世之學,尤精輿地。館予叔瑞徵家,教從弟子座讀,一時負笈從遊者甚衆。年甫四十卒。詩文稿均爲門弟子攜去,散失殆盡,識者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