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亮簡介和詩詞大全

(1000或1002—1065)宋眉州青神人,字公弼。幼孤好學,兄使治錢息,希亮召逋家焚其券。仁宗天聖八年進士。歷知長沙、臨津等縣,又知房、曹等州,提點江東刑獄,徙河北。嘉祐二年,入爲開封府判官,改判三司戶部勾院。請補外爲京西轉運使,遷京東,移知鳳翔府。英宗即位,遷太常少卿,分司西京,致仕卒。仕宦所至,鋤豪強,懲猾吏,平冤獄,蠲賦役,爲政嚴而不殘,見義勇發,不計禍福,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有《辨鉤隱圖》、《制器尚象論》及文集。


查看所有陳希亮的詩詞

軼事典故

  德行操守

  陳希亮在處理家事方面,品德高尚,爲人稱道。他父母死得早,依靠哥哥爲生。哥哥是個性情偏狹的人,存心侵吞全部家產。在他十六歲時,他決定外出尋師,專攻學問,哥哥霸佔了田園房產,只將鄉鄰們的借款帳單共三十萬錢給了他。於是,他把那些借債的人都找來,當面將帳單全部燒掉,然後背起書篋行囊,不遠千里去尋師訪友。結果,捷報傳來,金榜題名,陳希亮進士及第。這時,哥年事已高,身體很差,兩個侄兒陳庸、陳渝尚未成人。陳希亮不計前嫌,服侍兄長,教養侄兒。後來,兩個侄兒也高中進士。鄉親們感戴他的爲人,親切地稱他的家門爲“三俊”。

  陳希亮在出外遊學時,曾與同鄉宋輔一起尋師訪友。後來,當他在都城開封爲京東、京西轉運使時,宋輔也到京城做了小官。可是事隔不久,宋輔染病身亡,老母、孀婦和幼子宋端平失去了依靠,生活艱辛。陳希亮尋思無計,決定承擔起宋家的義務,把宋母他們接到自己家中。他對宋母十分孝敬,一早一晚都行問安禮,還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宋端平,要他努力攻讀詩書。就這樣,宋輔一家老小,在陳希亮的關懷照顧下,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由於陳希亮薪俸不多,清廉自守,他本人又有四個兒子,再加上兩個侄兒,家庭經濟已是十分拮据,如今又添了宋母全家,負擔之重自不待言了。儘管如此,他寧願縮減自己兒女們衣食,節約家庭的不必要開支,要把兩個侄兒和鄰里之子撫養成人。他除親自教習他們吟誦詩書外,又與自己的兒子等同對待,讓他們都有出外尋師訪友的機會。於是,繼陳庸、陳渝兩個侄兒之後,宋端平也是進士及第。當陳希亮攙扶着宋母出堂接取捷報時,人們都以爲宋母是他的生身母親呢!

  由於陳希亮以身作則,教育有方,兒子們個個也很有出息,長子官至度支郎中、次子爲滑州推官,三子是大理寺丞,四子雖然從未出仕,但他輕財好義,樂於助人,還是當時一代文豪蘇東坡的摯友。陳希亮終年64歲。當他辭世的噩耗傳來時,親戚朋友莫不潸然淚下,捶胸頓足,他們欽佩他一生爲官清正,嚴而不殘,誠爲當代良吏;更讚歎他忠厚仁愛的美德,以及憐孤恤貧,有功不誇的高尚行爲。

  與蘇軾

  仁宗嘉祐八年(公元一○六三年)正月,京東轉運史陳希亮調任鳳翔太守。陳希亮身材矮小、清瘦,爲人剛直,面目顏冷,兩眼澄澈如水。說話斬釘截鐵,常常當面指責別人的過錯,不留情面,士大夫宴遊間,但聞陳希亮到來,立刻闔座肅然,與笑寡味,飲酒不樂起來。他對待僚屬,自然更加嚴厲,竟然有很多人嚇得對他不敢仰視。

  蘇軾雖是以京朝官差允「籤書節度判官廳公事」,仍是幕職,有如如今地方政府的祕書長,職掌贊襄郡政,綜理諸案文移,斟酌可否。籤擬後報告首長,或罷或行。他與長官公事上的關連,非常密切;而兩人的性格,卻是如冰炭不相融合。蘇軾性豪闊,不會官僚滑頭,而做事卻勇於負責,意見不同時,便要據理力爭。爭議不下,這二十七八歲的籤判,年少氣盛,就不免行諸辭色,一點不肯屈就退讓。陳希亮也有意要裁抑這個鋒芒太露的後輩,對他也一樣端起架子,毫不客氣,使蘇軾更難忍受。府衙中的吏役,爲了對這位籤判的制科出身,表示敬重,大家尊稱之爲「蘇賢良」,這類頗似現代人之稱博士者一樣,實在是一件平常小事,不料被陳知府聽到了,大怒,這當然使蘇軾十分難堪。蘇軾寫的公事,他也毫不客氣的塗抹刪改,往返不休,此在以文章自負的蘇軾,更不容易忍受。希亮官僚架子很大,同僚晉見,任在客座中等候,久久都不出來接見,甚至看見有人在客座中打起瞌睡來,蘇軾心生不平,作客位假寐詩,諷刺他:「謁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豈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同僚不解事,慍色見髯須,雖無性命憂,且復忍須臾。」兩人之間的摩擦,造成日深的成見。蘇軾益發感覺落落寡合起來。他不赴府宴,中元節也不過知府廳堂,希亮抓住這一點,竟然上奏朝廷糾劾他,被朝廷罰銅八斤,蘇軾也都不管,只是日後作謝館職啓中,才說:「一參賓幕,軌蹈危機,已嘗名掛於深文(苛刻的法條),不自意全於今日。」陳希亮於廨宇後圃,築造一座凌虛臺,以望終南山,請蘇軾作記,蘇軾乘此機會澆了他一頭冷水,如「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

  陳希亮是眉州人,蘇陳兩家原是數代世交,論輩分,且比老蘇還長一輩,當他讀過凌虛臺記的稿子後,不易一字,吩咐上石,並且慨然道:「吾視蘇明允,猶子也;蘇軾,猶孫子也。平日故不以辭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懼夫滿而不勝也,乃不吾樂耶!」後來,蘇軾因其子陳慥之請,爲作陳公弼傳,其中有一段說: 「公於軾之先君子爲丈人行(長輩),而軾官於鳳翔,實從公二年。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形於言色,已而悔之。」陳希亮於鳳翔任上,因將他州饋送的公使酒,據爲私有,坐贓去職,抑鬱而歿。後人造作希亮之所以獲罪,系由於歐陽修代軾報復的謠言,實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妄人妄語。▲

更多陳希亮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