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鼎臣(1473-1540)明代官員。初名仝,字九和,號未齋,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屬江蘇)人。弘治十八年狀元及第,狀元。歷官修撰、左諭德、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參機務,追贈少保、太子太傅,諡號“文康”。有《未齋集》。
貢獻一:減免稅賦。東南一帶歷來比較富庶,因此稅賦較多,這是人之常情。但超出了承受能力,就有“鞭打快牛”的不公。崑山當然屬於高額奉獻的地區,百姓怨聲載道,民憤極大,都盼望皇室能高擡貴手,減輕負擔。顧鼎臣熟悉家鄉的民情,及時仗義諫言,提議重新丈量全國田畝,以此爲切入改革賦役制度。如果小田交了大稅,自然入不敷出難有公理,通過量田糾錯,免去了許多不該交的“冤枉稅”。而且,還發現較多權貴強佔民田,都歸還原主,讓“耕者有其田”。這樣,種多收多,自然有能力交稅了。另外,顧鼎臣經常深入察訪,發現江南常有水患蟲災的歉收荒年,顧鼎臣能如實上疏,並提出免稅減稅的建議。每每採納實施,就會減輕賦稅負擔。當然,崑山人民也得到了實惠,自然對顧鼎臣感恩不盡。
貢獻二:築城抗寇。崑山縣城最早是“列竹爲柵”,至宋代還是因陋就簡的土城築圍,怎能抵擋外敵入侵?明嘉靖年間,崑山由於物產豐富,又瀕臨東海,屢遭倭寇搶盜,城裏百姓常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的顧鼎臣已入閣爲相,利用進諫的機會,勇敢地爲家鄉人說話。他親自撰寫“崑山修築磚石城牆”的奏摺,經過他據理力爭的訴求,終於獲准建造。爲了表達他對故土的拳拳愛心,帶頭捐出了皇帝賜金,以此爲作爲倡導,動員百姓紛紛出錢出力。經過崑山官民的共同努力,經兩年時間,終於在元朝土城的基礎上,擴充、加固成具有“六城門”之巨的磚石城牆。當時的賓曦門、迎薰門、朝陽門、麗澤門、留暉門、拱辰門,就是現稱的東門、東南門、南門、小西門、大西門、北門。此後,崑山人民憑據這堅固的城牆,多次擊退倭寇的侵犯,崑山城得以“固若金湯”,從心中感謝顧鼎臣的築城壯舉。
貢獻三:仗義公斷。顧鼎臣“告老還鄉”後,繼續仗義納言,爲民請命。鄉民都知他清正廉潔,而常向他訴說冤情,請求幫助公斷。這方面的民間故事,戲劇傳奇不勝枚舉。崑山的“錦溪宣卷”就有一部《顧鼎臣》的唱本,說的是顧鼎臣退居家園後,某日春遊避雨,巧遇林子文妻陸素貞儀態端莊,酷似其亡女,允收爲義女。當地兵部尚書之子見陸姿色,頓生霸佔惡念,就授意家奴殺死老賬房,並移屍林子文家門口,嫁禍於人收監治罪。陸素貞當即求援於義父顧鼎臣秉公申冤。但此時顧已無官在身,只得具文向皇帝伸冤。當林子文行刑時,顧鼎臣親赴法場營救,高呼刀下留人。正在千鈞一髮之際,皇命宣告林子文無罪,當即獲釋,夫妻團圓。陸素貞感激涕零,沒有條件回報,只能用“紅嘴綠鴦哥”(菠菜)的家常便飯感謝救星,成爲清官顧鼎臣廉潔拒賄的又一個美談。▲